新周刊|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二 )


英国摄影师托比·利一直好奇一个问题 , 那就是购买奢侈品的人们是出于爱上产品本身还是因为商标品牌?
新周刊|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本文插图
只要有一双发现BURBERRY的眼睛 , 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活成奢侈的“人上人” 。 / BERBERRY
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 , 他花了十年时间环游世界 , 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奢侈品在生活里留下的痕迹 。
作为一个“爱国”的英国人 , 托比·利将拍摄的主要对象锁定为了自家国牌BURBERRY(博柏利) 。 十年间 , 他拍摄了上千张在世界各地看到的BURBERRY产品 。 而令他吃惊的是 , 其中大部分都为山寨货 , 更多的是心灵手巧的人们自己改造的“周边” 。
最后他干脆以这些充满无穷创意的改造物作为主题 , 将拍下的照片整理出书 , 起名为《BERBERRY》 。
托比·利的疑惑也找到了答案 , 比起产品本身 , 人们更热衷于品牌代表的含义 。 在大众心中奢侈品早已从单纯的商标演进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
新周刊|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本文插图
这些改造品与其说是恶劣粗糙的山寨货 , 更像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 / 《BERBERRY》
在奢侈品的世界中有一个概念叫“It Bag” , 它的初始含义是“那个让你一见钟情非它不可的包包” 。 实际上 , 每一款“It Bag”都变成了能够代表一个品牌的销售量最高的包包 。 简单粗暴用最接地气的话来说 , 它就是那个满大街的爆款包包 。
幸好年轻人们还能在再次找到自己的专属“It Bag” , 在改造的过程当中 。 每一个爱上改造的年轻人 , 或许亦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回独一无二的自己 。
你越缺少什么 ,
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
有一句大家都没少听的俗话叫“先敬罗衣后敬人” 。 在社会交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 , 拿什么包包当武器、穿什么衣服作盔甲 , 决定了你能否在比武大赛中活到最后 。
今年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的主角顾佳为了保留自己在“上等社会”中的一席之地就花费了不少力气 。
为了融入“名流太太圈”帮老公解决公司危机 , 顾佳周旋其中 , 察言观色 。 但她没想到的是 , 在一次聚会中她的包包过于“寒酸” , 太太们在发朋友圈合影时 , 直接把她裁掉了 。
新周刊|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本文插图
在这张合照中 , 除了顾佳 , 其余太太的包从几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 , C位提着的Himalaya更是爱马仕柏金包里最贵的一款 , 市价约260万元 。 / 《三十而已》
LVMH集团的董事长贝尔纳·阿尔诺曾经说过一句话:“奢侈品品牌的树立要比其他生意困难得多 , 它需要创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消费需求 。 ”
对他来说 , 这些奢侈品品牌不过是资本猎物 , 只需“三板斧”就能把这种消费需求变成像顾佳这类人的“生存要求” 。
著名的“三板斧”是这样的:强调品牌的永恒性 , 树立格调;让设计活泼起来 , 更具有现代感;疯狂地做广告 。
其背后的本质就是通过降低品质和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来控制成本 , 从而提高产量降低售价 。 如此这般 , 产品才能卖给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客户 , 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
新周刊|看不起改造名牌包的人,才最丢脸
本文插图
据说只“穿”Chanel N°5香水睡觉的玛丽莲·梦露并不是喷上同款香水就能同步变身 。
换句话说 , 中产阶级们被迫卷进了上等人的游戏 , 在莫名的虚荣绑架下沦为奢侈品们的万年韭菜 。
沃尔冈·拉茨勒的《奢侈带来富足》中提到 , “从历史上看 , 绝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的心态通常有矛盾 , 一方面 , 从道德上必须鄙夷 , 因为它是多余的 , 并且使用者是搜刮社会财富的人;另一方面 , 内心并不排斥对奢侈品的享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