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和他撰的《子不语》禺草号汉阳

素有“南袁北纪”之称的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诗人袁枚 ,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人)中,只要听老人说过 , 或看过《祠堂》中存放的古籍善本中记载的人 , 对此名字就不会感到陌生 。 因袁枚一生敬仰本族第十世祖-浙江玉环县开山鼻祖郎湖公(张坦雄字男祥号郎湖) , 袁枚还与其子鹤川公(张芸字时圃)交往颇深 。史料记载:“袁枚因一生 , 与郎湖公未曾谋面深感遗憾 。 他一直想为郎湖公著书立传 , 苦于手边资料有限而不便动笔 。 直至晚年 , 在扬州偶遇张郎湖的女婿查宜芳 , 并看到所带《张郎湖自述行状》一书 。 得到了张郎湖自述第一手资料 , 袁枚非常欣慰着手准备动笔 。 不久就撰写出《张朗湖廉政逸事》 。 完成了他几十年来的一大夙愿 。 ”有关资料还详细记载道:乾隆五十二年 , 72岁的袁枚风尘仆仆地回到浙江钱塘县 , 受到了家乡父老的隆重欢迎 。 当地士绅也蜂拥而至 , 形成同众星拱月之状 。 许多看热闹的百姓也纷至沓来 , 都想目睹他的风采 。 一介布衣的袁枚 , 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几个地方的县令 , 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因为在当时袁枚的文学地位非常高 , 他提倡“性灵说” , 主张诗歌应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 展示个性 。 这一扫清朝入关以来文字狱的阴霾 , 让清朝诗歌创作进入了新时期 , 他也执诗坛牛耳近半个世纪 。 他虽然官不大 , 却与大学士纪晓岚并称为“南袁北纪” , 反响空前 。钱塘是袁枚的老家 , 在这里有过童年的快乐 , 在年迈之时 , 他选择了回乡看看 。 其实 , 在当时袁枚就是文化明星 , 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 都能引起当地的震动 。 钱塘以袁枚为荣 , 接待的规格也更为隆重 。 这一次行程 , 袁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访泮宫 , 也就是他考中秀才的地方 。 选拔秀才的考试叫做童子试 , 但不要被名字所迷惑 , 实际上所有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都能应试 。 考生之中 , 真正的孩子凤毛麟角 , 大多还是白首穷经的学子 。 然而 , 袁枚考中秀才时 , 年仅12岁 , 是个地地道道的童子 。 当年的考试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 因为这次是袁枚和他的馆师(老师)史玉瓒一同考中的 。 师徒变成了同窗 , 这是当年的佳话 , 这也让六十年后的袁枚始终念念不忘之事 。 他怀念当年的情景 , 不由诗兴大发 , 写下了这首《重赴泮宫诗》:忆昔袁丝年十二 , 簪笔学趋童子试 。门前已送好音来 , 阶下还骑竹马戏 。……一番正试两番覆 , 道路争观人簇簇 。喧传泮水出芹芽 , 艳说蒙童充棫朴 。……并行敢逐先生后 , 倚宠仍眠大母怀 。诸姑伯姊欣欣到 , 替我梳头向我笑 。看着青衿试短长 , 劝拖锦带休颠倒 。这首诗其实很长 , 篇幅所限 , 我们只欣赏最出名的几句 。 诗歌的开始 , 便叙述了当年的场景 。 “忆昔袁丝年十二 , 簪笔学趋童子试”是回忆在袁枚十二岁的时候 , 也学着文人的打扮 , 将笔当作簪插在头上 , 参加考试 。袁枚没有继续描写考场中的情况 , 对于他这样名满天下的文坛宗师而言 , 那些试题不过是人生道路的一叶扁舟而已 。 他记得的是发榜的当日 , “门前已送好音来 , 阶下还骑竹马戏” 。 门前送来吉报 , 他和自己的老师一同考中了秀才 。 作为老来得志的史玉瓒 , 自然流下了热泪 , 而另一位秀才袁枚 , 因为年纪还小 , 居然一点都没有庄重感 , 还在台阶之下骑着竹马玩游戏 。 这种巨大的反差 , 并非袁枚自我炫耀 , 而是感叹当时人生过于顺利 。 这个消息在当地也引起轰动 , 道路两旁观看的行人人头攒动 , 和现在袁枚回乡时是一样的风光 。 他们都炫耀当地的泮水长出了新鲜的芹芽 , 更是夸赞这个少不经事的孩子 , 就是将来的可造之材 。袁枚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热爱的写作 , 他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小苍山房集》 , 一共80卷 , 此外还有24卷的《子不语》 , 16卷的《随园诗话》和10卷的《补遗》等 。 其中 , 袁枚共创作诗词4000多首 , 但仅有一首是词 , 其余全部是诗 。 这在文坛中 , 不得不说是一个奇闻 。袁枚不写词的原因 , 是因为他主张“性灵说” 。 性灵主张人性(思想)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 不应该受到各种限制 , 写作这件事亦如此 。 而诗词这种文学体裁束缚了人的思想 , 尤其是词 , 需要严格按照规则来写 , 所以袁枚不愿收到约束 , 故从不写词 。袁枚唯一的一首词是在他33岁那年所作 , 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乾隆十三年(1748年) , 袁枚是南京江宁县的一名县令 , 他买下当地著名的“随园” , 想远离官场长期居住于此 。一日 , 袁枚的朋友李宗典寄来一封书信 , 信中写道 , 李宗典的府上有一位相貌出众的女子 , 姓王 , 假如袁枚喜爱这名女子 , 李宗典可以相赠 , 促成袁枚与这名女子的好事 。 袁枚看完信有点心动 。 没过几天 , 袁枚打点好行装 , 来到了李宗典所在的扬州 。 在扬州的一处观音庵里 , 袁枚见到了姓王的女子 。 这名女子如李宗典所说 , 长得十分貌美 , 面色红润 , 言谈有礼 , 并且当袁枚打量她时 , 她没有露出一丝羞涩 。唯一让袁枚感觉有点不满意的是 , 姓王的女子皮肤不够白皙 , 所以袁枚陷入了犹豫之中 , 迟迟没有决定是否要娶这名女子 。 后来袁枚坐船 , 来到了苏州 , 想在苏州的这段时间里 , 思考一下这件事 。 最后 , 袁枚拿定了主意 , 还是要娶这名姓王的女子 。 可是当他命人到扬州去请这名女子时 , 下人回来后 , 告知袁枚姓王的女子已经嫁给了一名江东的小吏 。听到这个消息 , 袁枚顿时后悔不已 , 若不是自己思量了太久 , 这位女子早已成为自己的人了 。 悔恨交加的袁枚 , 难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 因此写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首词:《满江红》 。 这首词是这样写的:我负卿卿 , 撑船去、晓风残雪 。 曾记得 , 庵门初启 , 婵娟方出 。 玉手自翻红翠袖 。 粉香听摸风前颊 。 问妲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 , 还相忆 。 重访旧 , 杳无迹 。 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 。 珠落掌中偏不取 , 花看人采方知惜 。 笑平生双眼太孤高 , 嗟何益!不就袁枚厌倦了官场 , 提笔疾书辞官而去 。 在辞官的前一年 , 袁枚眼光独到 , 用三百两银子的低廉价格 , 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旧庄园 , 命名随园 , 经过精心的修葺、改造、开发 , 将其建成了一座江南名园 。 他在修葺随园的同时 , 也是在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 在与随园的相依相伴中袁枚完成了他个性的塑造 。袁枚在文学上接过“公安派”(明朝末年 , 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氏三兄弟)“独抒性灵”的口号 , 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实性情 , 主张文学进化论 , 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文学 , 袁枚在文学上主张对晚明的公安派思想重振与延续 , 使其成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首 。 袁枚的代表作主要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 , 哀婉真挚 , 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两篇祭文附后) , 流传至今 。袁枚创导的“性灵说”诗论 , 主要主张“诗写性情” , 提出要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 , 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实情感 , 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 袁枚认为 , 诗人唯有抒发真情 , 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 , 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随园诗话》集中体现了袁枚论诗力主性灵的主张 , 他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 , 凡诗之传者 , 都是性灵 , 不关堆垛 。 ” , “诗人者 , 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 , 又说“文以情生 , 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 ”他甚至把“诗言志”的诗教传统也纳入他的性情之中 , 倡导“肌理说”袁枚认识到 , 每个人的诗才禀赋不同 , 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差异 , 特别强调诗才 , 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 他甚至把作诗者的天赋作用 , 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 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 , 体现出“著我”的精神 , 强调“作诗 , 不可以无我” , 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 , 提倡独立的思想之人格 , 甚至会高呼“但须有我在 , 不可事剽窃” 。《随园诗话》的精华在于“话” , 基础在于“诗” , 书中采录了大量不拘时代、流派 , 不拘作者身份、性别的诗论作品 。 “性灵”诗派 , 反拟古、反考据 , 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 , 极大挑战了清代以来的道统文学观 。在其《袁枚散文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袁枚一生结交过诸多朋友 , 可谓谈笑鸿儒在 , 交往无白丁 。 但他未能与自幼崇敬的康熙五十年(1711)桐庐县令张郎湖相见 , 此乃他一生之大憾事也 。 他与张郎湖之子张鹤川交往甚笃 , 在日常交往、言谈、书信中 , 了解到不少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内部信息 , 倍增对张郎湖的崇敬之意 , 萌生撰写部张郎湖廉政之刊 。 袁枚暮年时 , 他在扬州遇到张郎湖的女婿查宜芳 , 并且看到查宜芳所带《张郎湖自述行状》 。 能得到张郎湖的第一手资料 , 袁枚实感欣慰 。 随着交往的逐步深入 , 张郎湖形象和事迹越来越清晰 , 终于动笔 , 撰写出《张朗湖廉政逸事》(见《袁枚散文选集》) 。人们不禁要问 , 先后同朝为官 , 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 , 起码也是忘年之交的书信朋友 , 为何一直未曾谋面?根据史料记载其因有四:其一 , 家乡、仕途地区上的差异:张郎湖康熙五十年派任桐庐县令 , 后调仁和任县令 , 不久转任天津道 , 乾隆三年(1738)五十四岁擢任云南按察使;袁枚乾隆四年(1739年)获进士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后外调江苏历任溧水等县令 。 其二 , 出生地、年龄上的差异:张郎湖长袁枚三十二岁 , 按理系袁枚父亲那一辈人 。 张郎湖是湖北汉阳人 , 而袁枚是浙江钱塘人 。 其三 , 勤政爱民共性所定:张朗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 , 一生不畏权势 。 而袁枚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 。 其四 , 当年交通极其不便 , 这可能是最主要原因 。虽未能与张郎湖相见 , 63岁的袁枚再次来到桐庐 , 写下了《再题子陵庙》:幽幽江水半孤芦 , 寂寂羊裘一钓徒 。未必无心助文叔 , 巢由两个误狂奴 。在和其子张鹤川多年交往中 , 留下不少传奇感人的诗篇 。 以上诸事《县志》、《邑志》、《湖广通志》等史料上均有较细记载 。 同时也是张家人近百年来 , 茶余饭后常谈的佳话 。《子不语》是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 其正集大约付梓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 , 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 , 汇为续集 。 《子不语》二十四卷 , 《续子不语》十卷 , 共三十四卷 , 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 。袁枚在《子不语·序》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怪、力、乱、神 , 子所不语也 。 ”这实际上是对书名的一个注释 , 也就是 , 作者谈论的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 。 下面摘抄书中的几段小故事 。《子不语》中的故事扑朔迷离精彩纷呈 , 意义深远回味流长 , 不愧出自大家袁枚之手 。 久居武汉三镇之人 , 岂能不知武昌城隍庙福主唐配沧 。 据记载 , 武昌、汉阳共有五座城隍庙 。 唐司马去世后入祀武昌(江夏)城隍庙 , 成为该城隍庙福主之一 。 下面先从“唐配沧”故事抄起:(一)唐配沧武昌司马唐配沧 , 杭州人 , 一向以孝敬父母为世人称誉 。 在官场混了五年就去世了 。 他的大儿子远在四川做事 , 大媳妇郭氏 , 在杭州重病 。一天 , 郭氏突然以唐配沧的声音说:“阴间的判官考虑我为官清正 , 把我安排为武昌府城隍 , 想来你们刚刚成家 , 我也没有什么遗物留给你们 , 这个媳妇很勤俭 , 特意来救护她 , 但必须到狮子桥把刘老娘找来 , 委托她来解决这个问题 。 ”唐配沧的二儿子唐开武前去找来了刘老娘 , 把她请到家中 , 问她能否治好该病 , 她说:“我是奉判官下令来要命的 , 怎么还敢胡来 , 今天你家老爷子已向阎罗王求情 , 也许可以救命 , 现在还说不上 。 ”问她是否见过老爷子 。 她说:“这会儿他正跟灶王神说话呢 。 ”过了一会 , 他又说:“你家老爷子已经出门了 , 可能是去阴曹地府了 。 ”郭氏躺在那里不说话 , 过了一个小时以后说道:“老爷子回来了 。 ”接着又大声说道:“你已得生 , 没事了 。 ”这个时候见来看望病人的有许多亲友 。 便一个一个地问候答谢 , 就像唐配沧生前一样 。 这时唐开武跪下问:“父亲既然是神 , 应该可以预测好坏 , 儿辈将来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唐配沧厉声说道:“做好人 。 干好事 , 自然会有平安的日子过 , 为什么问这问那呢?”接着又说:“我今天为了自己家的私事麻烦了许多人 , 快烧些纸钱并准备酒菜答谢人家 。 ”说完 , 生病的郭氏又恢复了原来的声音 , 病也好了 。这时发生在乾隆二十四年五月的事 , 至今郭氏还活着 。(二)韩宗琦我有个外甥叫韩宗琦 , 从小就聪慧机敏 , 才智超人 。 五岁时 , 他就能读《离骚》等书;考中秀才的时候才十三岁;十四岁他参加杨总督的士子命题考试 , 取得优异成绩 , 被送进敷文书院 。 掌管书院的侍郎齐召南见了他 , 感到很惊诧 , 对人说:“这少年的风度品格超凡 , 看来不会保持太久 。 ”己卯年八月初一凌晨 , 韩宗琦突然对他母亲说:“孩儿昨晚做了很奇怪的梦 , 在梦中我仰望天空 , 看到很多人在云中忙碌奔波 , 其中有的忙于翻阅书本薄记 , 有的忙于铺纸书写 , 情况各有不同 。 突然我听到点名声 , 点到第三十七时 , 便是孩儿我的名字 。 我吃惊地应了一声 , 就从梦中苏醒了过来 , 我觉得所有被点到的名字都很熟悉 , 醒后还能记住 , 但等到天亮起床后 , 我都全部忘记了 。 ”他自以为这预兆着他会金榜题名 。到了乡试 , 三场考完时 , 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 月明皎洁 , 他将想交卷时 , 听到有人叫他:“韩宗琦 , 你赶快回去吧!”如此叫了三次 , 叫声渐渐变得严厉 , 仿佛斥责他迟迟不归 。 他回答说:“遵命 。 ”等交完试卷后 , 环顾四周 , 发现无一人影 , 他跌跌撞撞地回家去 。第二天 , 他问几位同场考友昨天考完时是否周围有人叫他 , 他们都说:“没有这么回事 。 如果我们想叫你一同回家 , 一定会用另外的称呼叫你 , 岂敢直呼你的名字?”考试揭榜 , 他名落孙山 , 于是变得郁郁寡欢 , 很快就病倒不起 。 临终时 , 他悲凄地吟诵着“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唐诗 , 并张大眼睛对他母亲说:“孩儿突然知道自己的前生了 。 孩儿原本是玉皇大帝御前的献花童子 , 因在玉皇大帝订贺寿辰 , 去敬献鲜花时 , 偷眼观看了凡界的花灯 , 几位仙子嫌我不虔诚 , 就罚我当天降生人间 , 变为凡人 。 今天罚期已满 , 他们正在督促我返归 , 此乃天意 , 母亲不必哀伤 。 ”他死时年仅十五岁 , 那天恰好是正月初九 , 民间传说那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三)福建试院树神纪晓岚太史曾在福建省督学监考 , 在试院西斋有一棵松柏 , 其枝叶茂盛可遮挡阳光 。他的一位同僚好友在深夜看见有人在这棵树下来回踱步 , 穿得仿弗是本朝的衣服 , 只有长袍是大红色的 。 纪晓岚心想那是树神在作怪 , 于是打扫了一间房子祭祀它 , 并写好了一幅对联贴在柱子上 。 那对联是:“参天黛色常如此 , 点首朱衣就是公 。 ”此后 , 鬼怪就再没出现 。搜河都尉我的亲家叫张开士 , 在宿州当州牧 。 一次他奉旨开通河道 , 在河道上挖出一个乌龟 , 有车轮那么大 , 脖子上挂着一块金牌 , 上面镌刻着:“正德二年皇帝敕封搜河都尉”十二个字 。 这只乌龟长着两只深绿色的眼睛 , 背上长出一寸来长的绿毛 。 人们都来观看 , 并告诉官府 。 官府念它是前朝的旧物 , 命人将它放生 。 当夜风雨飒飒而来 , 河道未经挖掘竟拓长了三十余丈 。(四)风水客大学士袁文荣的父亲清崖先生 , 是位贫寒之士 。 他的曾祖父死后准备下葬 , 家族中的叔伯兄弟没有一位来帮忙承担此事 。 清崖先生卖房卖谷凑钱买地埋葬 。 叔伯兄弟中又有人以地不好 , 时日不合 , 将不利于某房为理由 , 都来欺负、挑剔 。 先生发愤 , 将家族百余口请来 , 祭完家庙后 , 握香向天祈祷说:“假如埋葬曾祖有不利于后代子孙的 , 由我一人承当 , 与各房叔侄均无关系 。 ”众人于是再不敢胡言 , 让他安葬曾祖 。曾祖埋葬三年后 , 便生下文荣公 。 袁文荣脸面纯黑 , 脖颈以下又白如雪 , 相传是乌龙转世 , 官至大学士 。文荣公死后 , 儿子陛升准备葬父 , 又被那些风水之说迷惑 。 常州有个风水先生黄某 , 被尊为阴阳名家 。 公卿大夫把他当作神仙一般尊奉 。 黄某为人生性古怪 , 又故意拿出狂傲的架子 , 自己抬自己的身价 , 不给千金就不到相府来 。 到了之后又摔碗碎盘 , 送来的饭都不屑去吃 。 又拆床撕帐子 , 认为没法住 , 嫌不好 。 陛升恋其选风水的神术 , 不敢得罪 , 不得以曲意逢迎 。慈溪人某侍郎的坟安在西山之南 , 子孙衰弱不振 。 黄某告诉陛升买明堂为葬地 , 勘察度量 , 写完字据 , 从西山回来已经二更了 。 入相府 , 见大堂上烛光明亮 , 文荣公高坐堂上 , 乌纱帽 , 红官袍 , 旁边有两小僮伺候 , 跟活着时一模一样 。 陛升等人大惊失色 , 全都俯伏在地 。 文荣公骂道:“某侍郎 , 那是我翰林前辈 , 你听从姓黄的狗奴才指使 , 想夺他的地 , 当年你祖父葬曾祖时 , 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思 , 你今天葬我 , 又抱的是什么心思?”陛升不敢回答;文荣公又怒视黄某 , 叱骂道:“你这贼奴 , 用富贵利达之类鬼话骗人钱财 , 坏人心术 , 比那些娼妓靠取媚于人获取钱财更为下流 。 ”命令左右唾[tuo]他的脸 。 两人都屏息听侯不敢出声 。 随后文荣公站起身来 , 满堂灯烛全灭了 , 文荣公等也消失不见 。第二天 , 陛升面色如土 , 焚烧了买地的书契 , 将地还于某侍郎家 。 黄某被唾之处长满白蚁 , 后来满身都是 , 从领子咬到大襟 , 拂也拂不掉 。 时间久了 , 白蚁全变成了虱子 , 黄某直到死 , 凡坐卧之处全都是虱子 。(五)菩萨答拜柴夫人是我的祖母 , 她经常对我讲起这件事:她外祖母杨氏到老也没生过儿子 , 靠女儿洪夫人赡养送终 , 逝世时九十七岁 。她住在楼上 , 虔诚念经供佛 , 三十年没下地走动 。 她性情慈善 , 只要听到楼下有鞭打奴婢的声音 , 便惶惶不安 , 至于无心吃饭 。 如果奴婢到楼上碰到她吃饭 , 她一定把自己吃的东西分些给她们食用 。 九十岁以后她拜佛 , 佛像都会站起来回拜她 , 看到此景 , 她会大为恐慌不安 。 那时我祖母年纪还小 , 她外祖母一定拉她作伴 , 对她说:“你在这里 , 佛就不会回拜我了 。 ”她外祖母死前三天 , 她要脚盆来洗脚 , 奴婢拿来她平时一直使用的脚盆 , 她说:“不可用这个脚盆 。 我这次将踏着莲花离开 , 一定要用洗脸的那个铜盆来洗 。 ”洗完脚不久 , 满屋有旃檀的祥气缭绕 , 她端坐打禅而亡 。 逝去后 , 过了三昼夜那股旃檀的香气才散尽 。(六)冯侍御身轻侍御冯养梧先生告诉我 , 刚生下来时他的身体像猫那样小 , 称起来不到二斤重 , 家人以为他一定长不大 。后来过了十年 , 他身体渐渐地显得魁梧起来 , 并中了进士 , 进了翰林院 , 然后又当了御史 。 他生了两个儿子 , 一个做了布政使 , 另一儿子当了翰林 。冯养梧先生小时候 , 就能踩空行走十多步 。 到此时我才相信李邺侯小时候就能飞 , 他母亲怕离她而去 , 就用葱蒜来满足他 。(七)刘刺史奇梦陕西人刘介石刺史 , 在江南作候补官员 , 住在苏州虎丘 。 有一天夜里 , 睡到二更时分 , 梦见乘着轻风回到陕西 。 还没到家 , 路上碰见一个鬼 。 尾巴有三尺多长 , 面目狰狞 , 非常吓人 。 刘介石与他搏斗了很久 , 终于被刘打败 。 刘介石把鬼挟在腋下 , 正要投到河里去 。 忽然碰见一个姓余的邻居 , 对他说:“城西有个观音庙 , 怎么不把他挟到那里 , 请观音菩萨发落 , 以绝后患?”刘介石觉得有理 , 就把鬼挟到观音庙 。 庙门外面的韦驮、金刚等神 , 见了恶鬼 , 都怒目而视 , 举起兵器做出要打鬼的样子 。 那鬼吓得心惊胆颤 。 观音菩萨一见说:“这是阴司的鬼 , 必须押回阴司审判 。 ”刘介石拜谢 。 观音示意要金刚神押解 。 金刚婉言拒绝 , 话虽听不大清楚 , 意思好像是不屑一顾的样子 。 观音这才笑着对刘说:“那就麻烦你把他押往阴司吧!”刘介石跪下说:“我是肉身凡胎 , 怎么到得了阴间呢?”观音说:“这好办 。 ”说完就像刘介石连呵三口仙气 , 就把他送出去了 。那鬼默然不语 , 跟着他走 。 刘介石暗自寻思 , 尽管有观音指示 , 但我不知道阴司在那里呀 。 正在徘徊时 , 又碰见姓余的邻居 。 余某对他说:“您想去阴司 , 地上有顶竹斗笠的那条路就是 。 ”刘看见北边路上有顶竹斗笠 , 就像平常人们用来盖酱缸用的顶蓬形状 。 掀开一看 , 原来是一口井 , 鬼一见 , 高兴地跳了进去 。 刘也随着跳了下去 。 井里很冷 , 冻得他直打哆嗦 。 每下一丈多深 , 就有一个狭窄处卡住 , 一股暖流自上而下 , 刘又下坠 。 这样坠了三次 , 滑刺一声落在瓦上 。 睁眼一看 , 只见晴空万里 , 白日当头 。 所踩得瓦 , 正是阎王的金銮殿角 。 这时 , 就听殿里群神震怒 , 大叫道:“哪里来的生人?”一个金甲神 , 把刘介石押到阎王面前 。只见阎王身穿滚龙衣 , 头戴坠旒冠冕 , 须白如银 , 威然端坐 。 问道:“你一个活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刘介石就把观音派他押鬼的事说了一遍 。 阎王示意金甲神 , 金甲神扳起他的脸仔细看看 , 说:“果然满面红光 , 是佛神派来的 。 ”就问鬼现在哪里 。 刘答:“在墙脚下 。 ”阎王大声说:“这里难留恶鬼 , 还押回原处 。 ”众神刀枪并举 , 把那恶鬼向上一挑 , 投进了一个水池 。 池中有很多毒蛇怪鳖 , 争相吞食 。 刘介石暗自思量:既然已到了阴司 , 何不问一问前生的事?就朝金甲神作了个揖 , 说:“我想知道前生的事 。 ”金甲神点头同意 , 就把他带到一个房檐下 , 打开生死薄对他说:“你前生九岁时 , 曾偷人八两银子 , 而那八两银子正是人家卖儿子的钱 , 所以 , 那儿子的父母懊悔不迭 , 叫苦连天 , 饮恨身亡 。 你的前身正因此罪而夭折 。 现在你虽再生 , 但应该变成个瞎子 , 以偿还你前生之罪 。 ”刘大吃一惊 , 问道:“我能以善行避免吗?”金甲神说:“那就看你怎么行善了!”话还没说完 , 只听殿中叫道:“上天的命令已到 , 赶快让刘某返阳 , 以免泄漏阴司案件 。 ”金甲神把刘押到阎王面前 , 他又跪着哀求:“我是肉身凡胎 , 怎么能出阴司呢?”阎王抓住他的脊背吸了三口气 , 刘就身不由己 , 飘然上升 , 还跟下去的时候一样 , 上升三次 , 卡住三次 , 一股暖流自下而上 , 将他吹出井外 。 刘某来到长安街上 , 又去观音庙拜见观音 , 把前后经过细述一遍 。 忽然 , 旁边一个小男孩喃喃自语 , 与刘介石说的完全一样 。 刘一看那小男孩跟自己一模一样 , 只是形体小一点而已 , 刘大惊失色 , 指着那个男孩儿说:“这是个妖怪!”那个男孩儿也指着刘介石叫:“这是个妖怪!”观音菩萨对刘介石说:“你不要害怕 , 这是你的魂 。 你的魂是恶毒的 , 而魄却是善良的 , 所以你做事坚强 , 但又不怎么透彻 , 今天给你换换 。 ”刘感激不尽 , 而那男孩儿不同意 , 说:“我在他之上 , 今天要想换我 , 肯定先去掉我 , 去掉我 , 对他没有伤害吗?”观音笑着说:“不会伤害的 。 ”说着 , 就拿起一尺多长的金簪 , 从刘介石左胁下插进去 , 上下一绞 , 剜出一段肠子来 , 然后把肠子在手腕上来回缠绕 , 每缠一尺 , 那小孩儿的身体就变小一些 。 观音缠完以后 , 往梁上一扔 , 那小孩就不见了 。 观音在香案上猛击一掌 , 刘大吃一惊 , 顿时醒了过来 , 发现自己还躺在苏州虎丘寓所的床上 , 左胁下正有一块红疤 。一个多月后 , 陕西老家传来消息 , 说刘的邻居余某已死 。 这件事是刘介石亲口告诉我的 。 袁枚和他撰的《子不语》禺草号汉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