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财经|算法之下,以人为“资本”


银杏财经|算法之下,以人为“资本”
本文插图

撰文 \风千语
编辑 \ 吴不知
图片来源于豆瓣
【这是银杏财经第309篇原创文章】
购物APP首页的衣服包包 , 好像昨天才看过;外卖每次推荐的美食 , 是最近一个周都在点的;昨天点赞过的某个网红 , 今天仿佛多更了十条短视频…… 于是 , 某一天 , 有人突然开始思考 , 衣服可不可以换种风格 , 外卖可不可以换种美食 , 新闻可不可以多一些种类 。要改变算法对个人的固有定位很容易 , 多搜索一些其他关键词就可以实现 , 但现实是很多人并不会刻意去改变这些东西 , 只会在不断接收类似推送时抱怨一句:怎么还是这些 。 只有实在厌烦了 , 才会选择“不感兴趣” , 但这样做的收效并不大 。毫无疑问 , 算法为大众生活和商家都带去了便利 , 只是在双方逐利的过程中 , 作为消费者的用户反而越来越成为可量化的个体 , 挖掘个体的本能喜好也成为了算法操纵者们最大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最大目标 , 运营商将用户幻想成一个容器 , 既要填充其空间 , 也要填充其时间 。算法和大众生活共栖共生 ,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服务 , 但是算法也用娱乐化和过载的信息吞掉了我们的时间 , 用户的视野可能会随之变窄 。 所以 , 到底是个性化还是重新塑造?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最重要的是 , 用户只能看到算法的结果 , 看不到过程 。 用户端一页一页的推送 , 看起来都是用户自行选择的结果 。以前 , 数据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 但是演变至今 , 数据的权力属性在扩大 , 算法在数据成为权力的过程中 , 显然充当了帮手 。大数据杀熟拼命抢夺交易剩余 , 泰勒制扎根信息时代 , 为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 一些行业变成流动的血汗工厂 。 没有人料到 , 在一个史上信息最为公开的时代 , 更多的人被信息不对称所困住 , 成为了商品 。以前段时间广泛讨论的“骑手”为例 , 无论是将矛头对准互联网公司 , 还是将责任转嫁于消费者 , 都没有办法解决骑手真正的问题 , 因为没有人认为自己该为这事负责 。 一方选择利益出让 , 只会让另一方更加肆无忌惮 。从亚马逊的差异化定价试验开始 , 掌握大量隐私数据的公司们就开始频繁陷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嫌疑中 , 而且这种质疑即便被证实也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 因为技术不过是一面镜子 , 每一个被薅羊毛的人都在充当镰刀手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里面的几句诗倒是很应景:我是伤口 , 又是刀锋;我是耳光 , 又是脸面;我是四肢 , 又是囚车;我是死囚 , 又是屠夫…… 在一个提到隐私就人人自危的年代 , 指责算法只拥抱人类的动物性 , 追逐本能喜好 , 而不讲究高级目标 , 是一件十分理想主义甚至天真的事 。 毕竟即便你为我定制高级目标 , 我又如何放心你给的高级目标没有暗含某种交易呢? 壹
算法猜心计想要还是应该要 当下的算法逻辑主要是围绕用户“想要什么”而存在 , 猜测用户想要得到什么 , 也成为了算法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目前一切系统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 能够识别简单的好恶 , 却解读不了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 当然 , 对于背后的操纵者来说 , 深层次的需求可能并不重要 , 因为只有激发动物性才能让人不断沉迷 。那对于用户而言呢?是否一定要追求更高级的目标 , 而放弃即时的快乐?当然不见得 , 个体无论是要追求片刻的享受还是追求长远的理想 , 都值得尊重 , 只是当这件事放到群体中来看 , 态度就很值得商榷了 。支付手段的改变 , 使得更多的人花钱如流水;短视频的兴旺 , 造就了“网上十分钟 , 人间俩小时”的错觉;本地生活的激烈竞争 , 使得外卖不断压缩送达时间 。 于此 , 市场得出了一个结论:用户追求更快、更爽 。结论是天衣无缝的 , 鲜有人会反驳 , 因为这是生活正在变美好的铁证 。 可大家为了这种便利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 明明就想点个外卖而已 , 却被要求提供通讯录权限 , 明明只是想刷个短视频而已 , 却被迫接受了大量“可能认识的人”推荐 。在隐私这件事上 , 用户很多时候不是开明 , 只是没得选 , 因为不授权便不给用 。 一个人的隐私数据或许没有价值 , 但是当这些数据变得庞大时 , 就会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产 , 其价值难以估量 。有视频博主“郭拽拽呀”亲身体验 , 只花500元就能查到一个人的家庭全员户籍信息 , 此外 , 查名下房产1100元 , 飞机票(火车票)40元 , 移动电信定位1500 , 联通定位1200 , 开房记录600…… 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在互联网中 , 裸奔成了什么样子 , 即使你平时很注意保护隐私 。 而就算按《网络安全法》中最高刑罚100万来计算 , 违规成本也十分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