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美剧《欲望都市》 , 图片来自网络“欲戴皇冠 , 必承其重” , 是的 , 非常励志 , 但我认为 , 前提是 , 到底值不值得?名媛生活 , 当真快乐?文 /愚石前几天 , 被所谓的“拼多多”高配版名媛刷屏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 我看了看 , 然后 , 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 先生在一旁莫名其妙 , 问我啥事这么开心 , 我喘着气 , 跟他描述了一番 , 他先是一脸茫然 , 继而恍然大悟状 , 说 , “哦 , 原来除了那些crazy rich Asians , 还有这种操作!可是 , 她们为啥呢?”这倒把我给问住了 , 是啊 , 她们为啥呢?难道只是因为虚荣心作祟 , 为了在朋友圈显摆一下?或者 , 就为了体验一把所谓的上流阶层的生活?何必呢?这些拼团而来的速成“名媛”们 , 如果读过一本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公园大道上的灵长类》) , 借由作者Wednesday Martin幽默风趣又不乏辛辣的笔触带来的第一手信息 , 仿如身临其境般了解到那些crazy rich New Yorkers的生活 , 我打赌 , 她们大概率不会选择那种假模假式的“奢侈”消费 。如果大家还不知道Wednesday Martin是何人 , 请容我简单介绍一下 。 Martin自小在密歇根州长大 , 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人类学硕士学位 , 接着在耶鲁大学完成了比较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博士课程 , 博士论文是关于早期心理分析及人类学的 。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图片来自网络Martin的先生是纽约人 , 因此 , 他们婚后在纽约定居 。 当Martin怀了第一个孩子后 , 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读上好学校 , 他们决定从相对平民化的下城区 , 搬到纽约城里最奢华、好学校云集的上东区(诸位看官 ,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 。 从此 , Martin就告别了她三十多年的“朴素”生活 , 开启了别样人生——努力做个名媛贵妇 。得益于人类学的专业训练 , Martin以“田野调查”的方式 , 对自己努力跻身的阶层——上东区那些以孩子的学校来划分地位、凹凸有致、浑身名牌、高傲冷漠的阔太太们——进行了研究 , 然后 , 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 , 也就是《公园大道上的灵长类》一书 。也许大家看到“灵长类” , 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猩猩、狒狒、猴子这些动物 , 可是不要忘了 , 咱们也是如假包换的灵长类 , 而且 , Martin在书中经常将上东区名媛的某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与咱们的“近亲”联系起来 , 于是 , 一切都顺理成章 。Martin向上流阶层进军的第一步 , 就是找房子 , 也正是在这个环节中 , 她开始学习在上东区立足的第一课——以貌取人 。 在这一章里 , 她把带自己四处看房子的中介 , 比作陪同人类学家深入不同文化区域实地考察时的“向导”、“地陪” , 因为正是这些中介 , 引领她踏入和以往的人生完全不同的世界 。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作者Wednesday Martin , 图片来自网络所不同的是 , 在上东区跟着中介找房子 , 着装打扮很重要 , 就连Marc Jacobs之类品牌的服装也不合格 , 因为这里的中介都是“先敬衣冠后敬人” , 而中介们自己 , 除了必不可少的高档品牌服装 , 一个亮晶晶的香奈儿包 , 也几乎成了标配 。 所以 , Martin遭遇了菜鸟初出茅庐的尴尬后 , 在此后几周的看房过程中 , 一直“战袍”加身——紧身裙、名牌包、名牌鞋 。另外 , 读这一章 , 我确信 , 读者们 , 特别是一线城市里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们 , 一定会深有同感 , 时不时地会心一笑——但愿不是苦笑 。 比如 , 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或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可以买带泳池的独栋别墅的钱 , 在寸土寸金的上东区 , 却只能买到一间逼仄且陈旧的公寓 。即使外表光鲜灿烂 , 即使大堂金碧辉煌 , 甚至有门童为住客开门 , 即使公寓内部看上去也算整洁 , 但磨破的地毯、发黄的墙壁 , 难掩年久失修的的衰败;又比如 , 这些住所的一个显著特点 , 或者说是业主用来显摆的地方 , 就是 , 客厅里一定会有一帧少男少女的照片 , 脸上挂着无懈可击的笑容 , 旁边再摆上一张首屈一指的名校的毕业证书 。 读者们 , 特别是那些心里明明万般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斥巨资拿下好学区那些鸽子笼般学位房的为人父母者 , 这样的描写 , 是不是会引起您的共鸣呢?只有上海名媛拼团吗,看看纽约上东区的名媛怎么拼
美剧《绯闻女孩》 , 图片来自网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 , 精疲力尽的Martin终于如愿以偿 , 拿下了一间公寓的入住申请书 , 夫妇俩也顺利通过了住户委员会的面试 , 卖掉自己下城区的联排别墅 , 搬进了新(wo)居 。本以为在上东区的“豪宅”里占得一席之地 , 可以缓口气儿的Martin , 却在儿子牙牙学语的某一天 , 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个简直不能被原谅的疏忽——竟然把儿子的入托问题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接下来 , 在低声下气地打了无数个咨询电话 , 都惨遭拒绝 , 或者“有幸”进入海选阶段 , 却因刚两岁的儿子无法在被故意忽视后仍然保持“耐心”和“礼仪”(本来就有悖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天性)而被淘汰出局后 , 最后 , 仰仗于妯娌的人脉资源 , 他们终于“顺利”地把儿子送进了一家顶级托儿所 。然而 , 事情仍然不是Martin指望的那样 , 从此就一帆风顺了 。 因为她和儿子属于上东区“客家人” , 被认为低人一等 , 所以 , 从一开始 , 就遭到了那些自成一体的名媛贵妇妈妈们的无情排挤 。比如 , 她送儿子去托儿所 , 主动和其他妈妈打招呼 , 但人家从来不回应 , 更别提家长会上的家长代表 , 高傲得如同女王蜂一样 , 对她视而不见;没有小伙伴和儿子一起玩 , 她通过邮件或短信的方式联系妈妈们 , 询问(请求)可不可以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 , 也从来得不到任何回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