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连接一切”:人脸识别技术的自闭症效应
余盛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研究院、法学院副教授人脸识别不是隐私的唯一敌人 , 甚至也不是最大的敌人 。 或者说 , 当代隐私的最大敌人已不是某项技术 , 而是数字社会本身对于数据的无限欲望 , 以及“连接一切”意识形态所带来的自由幻觉 。 狭义的人脸识别只是固态机器的认证 , 而广义的人脸识别 , 则涉及整个生存空间的数字化和监控化 。 易言之 , 人脸识别技术不过是智能社会理想的逻辑闭环 , 在这个闭环演化的进程中 , 隐私的城堡已从领地、房屋、大门被步步击溃 , 进攻火线不断延伸向发型、服饰与口味 , 扩散到面部肌肉和轮廓线条 , 进而窥探包括眼球运动、血液构成、生物基因与大脑神经元脉动在内的一切信息 。在人脸识别之外 , 今天遍布我们周遭空间的是不计其数、隐匿无形的监视技术 , 它们吞吐一切可以数据化的信息 , 全息实时生成各种数字形象 。 换言之 , “智慧城市”本身就是扩大版本的人脸识别技术 , 它指向无数摄像头、人工智能机器、大数据技术、无人驾驶汽车、二维码扫描、深度神经网络组合而成的自主运作、永不停息的监控MATRIX 。 城市即AI , 空间即摄像头 。 我们不仅被识别人脸 , 也栖居在人脸识别之中 。 质言之 , 人脸识别只是技术以其冷酷性撕开了数字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 , 用稍显挑衅的方式提醒人们被时刻追踪的现实 。 人们无法再假装拥有数字社会中来去自由的主导权 , 当技术不再迂回和隐秘地收集信息 , 一种被粗暴冒犯之后的惊讶、失望与愤怒情绪开始弥漫 。▌隐私的社会功能近代隐私是印刷术的产物 , 在私人书房安静阅读锻造的心理主体通过财产的庇护 , 特别是住宅的不可侵犯扩展了自我保护的范围 。 隐私设定了在私人和公共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 这条分界线可以是窗帘、幕布 , 也可以是围墙与隔断 。 从根本上说 , 隐私构成了主观权利的心理学基础 , 隐私乃是现代个人权利的前提和依据 。 换言之 , 隐私是现代社会确立个体人格的核心机制 。 保护隐私 , 也就是保护与创造人格 , 这为现代社会运行提供了宝贵的主体(agent)资源 , 成为了现代社会自由秩序扩展的基础 , 也正是由此 , 现代社会具有了特殊的弹性和活力 。隐私的意义 , 在于对无限社会连接的切断 , 它反对连接一切 , 这让无数个体获得对社会连接的控制权与主导权 , 在这种去中心化的连接选择中 , 社会通过无数个心理节点的自主选择 , 自发形成各种随机和偶联的沟通组合 。 个人的隐私既在于可以自由连接 , 也在于可以拒绝连接与断开连接 。 理论上 , 完全的隐私甚至可以拒绝一切连接 。隐私使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一条既清晰而又具有弹性的互动缓冲带 。 其清晰是说个人与社会通过隐私的确立获得判然二分的可能性 , 社会的边界停留于个人隐私的边界;其弹性是指私人和公共之间的缓冲带又具有充分的伸缩性 , 这可以为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建立动态的平衡 。事实上 , 隐私就是个人和社会进行耦合的一种媒介装置 。 借助这种装置 , 个人可以灵活调整社会接触的范围与程度 , 可以根据隐私空间的边界设置 , 获得外部社会进入自我世界的识别权利 , 由此来主导个人的自由范围及其亲密关系 。正是由于隐私的存在 , 外界社会不再可以贸然闯入个人世界 , 同时也由于隐私的存在 , 个人获得了由自己来主宰如何进入世界的自由 。 某种程度上 , 隐私让个人拥有了识别世界的权威 , 它可以自主设定对外识别的尺度 , 掌控接近和访问其私人生活的范围 。 只有获得识别通过的资格 , 外界社会才可以拥有接触与访问主体世界的机会 。 这主要也是因为 , 在近代社会 , 个人隐私基本可以被垄断在私人世界的领域 , 隐私即私域的隐私 , 隐私立基于隐私的可隐性 。 正如哈姆雷特所说 ,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中 , 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 此隐私可谓隐私1.0 。而在二战之后 , 伴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数据库技术的兴起 , 隐私不再能够被主体完全占有 , 大量隐私变成机器可读数据 , 被存储到政府和企业的硬盘之中 。 隐私保护无法再简单依靠空间上的封闭与隔离 , 相反 , 主体必须参与和控制信息的流动过程 。 隐私无法再简单通过私人空间的划界来形成连带保护 , 相反 , 主体必须强化对散落在私人空间之外的信息控制 , 来把握自己的隐私命运 。在这个发展阶段 , 隐私不再局限于私域的隐私 , 大量隐私信息已脱离个人空间 , 进入到公共部门的存储机器 。 个人也已经无法基于隐私 , 垄断外界社会进入私人世界的识别权 , 识别已不只是个人对世界的识别 , 而逐渐演化为社会机器对个人的识别 。 在这种背景之下 , 隐私理论从古典时期的空间范式向信息时代的控制范式转变 。 伴随可隐性的逐步瓦解 , 私域隐私(privacy as private)开始过渡为公域隐私(privacy as public) 。 此隐私可谓隐私2.0 。▌人际互动与隐私识别传统隐私首先解决了人际互动的间距问题 , 依靠熟人和陌生人的区分 , 隐私可以采取不同的互动策略 。 在熟人之间不需要特殊的识别 , 双方互动已然形成稳定的默契 , 隐私的边界是相对清晰的 。 而对于陌生人则依赖隐私提供的缓冲地带 , 由此双方形成试探性的相互识别以及对识别限度的共识 。 通过相互的接触与博弈 , 在双方隐私之间制造的间距创造出了互动的微妙空间 , 由此产生了戈夫曼(Erving Goffman)笔下奇妙无比的面具表演 。事实上 , 由隐私所塑造的心理世界和人际世界的深度 , 正是现代主体与自由文化潜滋暗长的终极渊源 。 隐私所锻造的人格黑箱 , 使得主体之间可以在小心翼翼的周旋进退和左右腾挪之间产生各种沟通的可能性 , 避免了因袒露无余所陷入的毫无波动与偶然惊讶的死寂状态 。
推荐阅读
- 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 这几点要警惕
- 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这几点要警惕
- 冷链物流|3天内8地检出阳性!关于冷链食品,这几点要警惕
- 小区人脸识别,隐患大于必要
- 央视新闻客户端|警惕!老同学“雪中送炭”背后藏套路贷陷阱 负债千万遭暴力催讨
- 每天一首音乐|有“快递小哥”加你微信吗?警惕新骗局!
- 联合国糖尿病日|联合国糖尿病日 提高警惕!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大
- 全面放开二胎未引发生育高峰,需反思与警惕什么?
- 10亿张人脸数据被抓取我们正面被偷脸
- 电话诈骗|警惕!骗局!荆门有人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