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嘀嗒出行率先冲刺上市 网约出租车“行业老二”如何突围?( 二 )


首先 , 出租车和顺风车两个场景加起来能覆盖95%的用户对四轮移动出行的需求 , 关键是不存在丢失线下需求场景的情况;
其次 , 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冲突 , 比如出租车40%是短距离、只需起步价的 。 同时出租车98%是实时用车 , 正好可以与顺风车互补 。 顺风车主要是远距离的(15公里以上)、预约上下班通勤 , 很好地解决了早晚高峰期运力不足的难题;
再次 , 两者都是通过盘活现有供给提高效率 , 并没有额外增加社会上的车辆 。 仅就这一点来说 , 顺风车与出租车的组合 , 更加符合未来的城市交通战略和城市的出行规划 , 与国家在道路交通方面的顶层设计相向而行 。
尽管开展出租车网约业务较晚 , 嘀嗒还是靠着鲜明的运营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 嘀嗒善于深耕司机端 , 通过橙星出租车计划引导司机提升服务 , 获得更高的订单权重 , 增加司机收入 。 同时 , 以“不做专车快车的出租车平台”这一定位凝聚司机 , 而后者所针对的 , 恰在于在滴滴平台上 , 快车、专车与出租车是直接竞争关系 , 以至于经常有出租车司机抱怨“好订单会先派给快车” 。
网约出租车的增长空间
嘀嗒出租车网约业务的弱势在于 , 其营收规模还较为单薄 。 嘀嗒网约出租车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向司机收取信息服务费 , 整体约为订单金额的5% 。 也就是说 , 如果一笔订单金额为20元 , 嘀嗒收取1元 。
招股书显示 , 网约出租车业务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实现收入 , 当年录得626万元 , 2020年上半年实现1556万元营收 。
21世纪经济报道|嘀嗒出行率先冲刺上市 网约出租车“行业老二”如何突围?
本文插图

(来源:嘀嗒出行招股说明书)
即便每单只收取1元 , 全年超1亿订单的规模 , 也将给嘀嗒带来不少的收入 。 目前的营收数据意味着 , 嘀嗒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对网约出租车收费 , 动机或许在于“放水养鱼” , 继续培养出租车司机的使用意愿 , 增长优先于盈利 。
而上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还表示 , 嘀嗒与滴滴的市场策略存在明显差异 , 滴滴通过一系列资本操作 , 做大了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 , 而嘀嗒一直是聚焦于特定领域 , 自己在做业务扩张 。
在“赢者通吃”的互联网行业 , 作为“网约出租车市场老二”的嘀嗒是否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 又该如何从市场上突围?答案需要从出租车的行业特性上去找 。
首先 , 出租车网约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出租车网约化的比例只有5%-10% , 即便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 , 出租车网约化的比例也只有20%左右 。 ”朱敏说 。
Frost & Sullivan报告也显示 , 2019年 , 全国扬招出租车订单为194亿单 , 是网约出租车的28倍 。
其次 , 随着聚合类出行平台的出现 , 给中小出行平台带来了流量入口 。 据报道 , 2018年10月 , 哈啰单车宣布转型为哈啰出行后 , 接入了嘀嗒 , 从而实现了在国内81个城市提供网约出租车业务 。 同年 , 嘀嗒也接入了高德地图 。
当然 , 任何一家出行平台都不会将获取流量的希望寄托于其他平台的导流 。 此外 , 这些聚合平台也正成为嘀嗒的竞争对手 。
今年9月 , 高德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多家北京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合作 , 届时将接入超过3万辆出租车 , 接近北京市出租车总量的一半 。
再次 , 也是最重要的是 , 出租车行业的运力整合不同于快车、专车等网约车 。 以西安市为例 , 这个新一线城市市区约有1.5万辆出租车 , 分属于44家出租车公司 , 同时约有2.5万辆合规网约车 , 但这2.5万辆网约车分属于130家租赁公司 , 此外还有难以统计的个人网约车车主 。
在更低线级城市 , 这样的行业特点更为明显 。 华东地区一个三线城市某出租车公司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 当地市区有1600辆出租车 , 分属于6家公司 , 当地网约车数量虽然是出租车的10多倍 , 但绝大多数是个人车主 , 属于分散经营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