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人民网|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本文插图

临潭全景
人民网|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本文插图

远望侯家寺

从兰州一路南行 , 大陆架渐次隆起 。 土黄色的莽原托起曲曲弯弯的路 , 向植被及人烟渐渐稀少的高处 , 向云朵渐渐浓密的天空 , 广阔地铺展开来 。
冗长而没有尽头的爬行 , 仿佛一口喘不到底的气 , 憋得人胸闷 。 突然 , 前方出现了一个蓝色的标牌——七道梁 , 一转弯 , 视野即变得一片苍青 , 豁然开朗 , 耳边仿佛传来轰然的一声巨响 。 我知道 , 这声音并不是来自现实 , 而是来自十分遥远的岁月深处 。 两个大陆板块曾在这里碰撞、对接 , 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一种激烈、极致的方式融为一体时 , 留下了深沉而雄浑的余音 。
站在七道梁的山口 , 回望兰州 , 已然是一片隐在云雾之中的渺渺红尘 。 书上记载 , 此处自古就是从兰州南下陇南、临夏、甘南乃至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咽喉 。 如果将脚下的公路复原成千年之前的样子 , 这里就是贯通南北的茶马古道 。 细细弯弯的路 , 以超出想象的韧性向南 , 枝枝蔓蔓地延伸 , 就如青藏和黄土两个高原的缝隙中长出的一根瓜藤 , 沿线的地域不过都是这同一棵藤上结出的瓜 。 虽然一根藤上的每一个“瓜”味道和特性都大致相似 , 但总有一个和它的母体最为契合 。
其中 , 最配得上“两原之子”的地域就是甘南 , 因为它承载了这个地域的一切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性格 ,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 由于每一个昼夜里的温差巨大 , 这里的瓜果特别香甜 , 花儿特别鲜艳;在一座山上行走一天 , 就能走过四季 , 所以这里的牛羊特别鲜嫩、肥美;由于有白石山坐落在临潭境内 , 这里就是南北方的分水岭;由于有洮河流入了黄河成为黄河上游的一大支流 , 又有白龙江流入长江成为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 这里便同时拥有了两河文明 。
历史上 , 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争 , 所以人们更热爱和平 , 更渴望稳定安详的生活 , 这里自然也就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之地 。 另外 , 它复杂的地理地貌也堪称奇观 , 高原、山地、峡谷、盆地、草原、森林应有尽有 , 如一个地质的百宝箱 , 向人们喻示着异质同存的丰富、和谐与美好 。
同行人娓娓的讲述、之前的相关阅读以及自己的直观感觉都告诉我 , 这是一个神奇、深厚、令人沉思也令人神往的地域 。 似乎 , 一切地理、自然、历史和人文要素都能够在这里实现冲突与融合的辩证 。

已有雄关在望 。 那就是被临潭人称之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的冶力关 。
公元1365年 , 在离冶力关大约50公里开外一个叫流顺的地方 , 有一个叫侯显的人诞生了 。 如果说 , 洮州是青藏和黄土高原缝隙上结出的一个最奇特的瓜 , 那么 , 侯显便是这个瓜里最奇特、生命力最强的一颗种子 。 似乎 , 他的血脉和精神不仅来自于生身父母 , 而且来自于高原 , 来自于高原几千年凝聚的精气 。
侯显很小就被送进寺庙 , 他天资聪慧 , 少年时期就精通藏汉两种语言 。
至于他后来又如何成为大明宫中的一名宦官 , 由于缺乏可信的资料 , 目前也无法确切考证 。
其说一 , 《临潭县志》记载:侯显“少年时未告家人 , 擅自离乡 , 爬山涉水 , 沿途乞讨 , 进京入宫充小太监” 。 其说二 , 在明朝军队征讨洮州十八族头目叛乱的战争结束时 , 年仅14岁的侯显便成了征西将军沐英军中的俘虏 , 他们发现侯显聪明伶俐 , 眉清目秀 , 便将他带回南京 , 进贡给皇宫当差 。
总之 , 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童一进宫就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和赏识 , 一起步 , 就被安排到了当时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当差 , 主要负责处理藏区事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