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拍卖理论”,为什么投资中也有“赢家诅咒”?


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拍卖理论”,为什么投资中也有“赢家诅咒”?
本文插图

赢了今天 , 输了未来 。
作 者 | 人神共奋
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拍卖理论”,为什么投资中也有“赢家诅咒”?
本文插图

拍卖中的“赢家诅咒”
比如拍卖理论解释了拍卖中“赢家诅咒”的现象 , 即成功拍得拍品的人更容易后悔 , 这个现象同样也是投资中的常见现象——阶段性大胜者容易长期跑输 。
“赢家诅咒”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 , 它也是真正存在的结果:有经济学家计算了1954-1969年间墨西哥湾1223份原油开采租约拍卖的税前回报率 , 发现这些公司的平均现值损失约为每份租约192128美元 , 其中仅有22%的租约是盈利的 , 16%的租约不盈利 , 62%的租约更是一无所获 。
这两位经济学家用数理模型证明了“赢家诅咒”在某些拍卖形式中必然存在 , 还亲自针对拍品的不同特点 , 设计了一系列的方法让拍卖结果更合理 。
那投资中的“赢家诅咒”跟拍卖中的“赢家诅咒”是一回事吗?
拍卖理论并不能直接解释 。 股票成交的机制是卖方和买方连续竞价 , 跟拍卖不同 , 但如果抽出其中某一个阶段的行为 , 跟拍卖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

拍卖的四种基本形式中 , 公开竞价的有两种 , 一种是”英式拍卖“ , 就是从低往高报价 , 报价最高者得 , 一种是“荷兰式拍卖” , 即从高往低报价 , 心理价位最高者即第一个出价者得 。
另一种跟拍卖类似的行为是“招标” , 区别只在于:拍卖中的竞拍者是买家 , 而“招标”中的竞标者是卖家——出卖施工或设计的劳动 , 获取金钱 。
股票交易就是同时进行的拍卖与招标 , 站在这个角度看——
股价单边上涨中 , 买盘相当于“英式拍卖” , 因为股价不断上升 , 你想要出价成功 , 必然要出全场最高价;而卖家是“荷兰式拍卖”中的竞拍者 , 总是心里预先准备了一个价格 , 到了这个价格 , 你才肯卖出 。 当然 , 股票交易买卖方和拍卖时的买卖方是相反的 , 准确的说叫招标——“荷兰式招标” 。
股价下跌中 , 买盘相当于“荷兰式拍卖” , 股价不断的下跌中 , 你要判断何时出手;而卖盘相当于“英式拍卖” , 股价不断下降 , 你想出价成功 , 必然要出全场最低价(同样 , 买卖方是相反的 , 应该叫“英式招标”) 。
这么一来 , 拍卖理论就可以解释股票交易中的很多现象 , 包括“赢家诅咒” 。
私人价值和公认价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瑞是“拍卖理论”的开山鼻祖 , 他认为拍卖品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公认价值” , 比如梵高的画能拍几个亿 , 因为这是大部分买家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一种是“私人价值” , 因为拍卖品对每一个人的价值都不一样 , 一个喜欢梵高者的出价常常比市场价高 , 高出的那一部分就是“私人价值” 。
“私人价值”是拍卖的基础 , 一个商品如果只有“公认价值” , 就好比普通的100元纸币 , 根本不需要拍卖 。
正是因为一样东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 “私人价值”最大者出价最高 , 所以就有了“拍卖”这种特别的资源配置形式 。
投资界最有名的拍卖是“巴菲特的午餐” , 用拍卖理论解释 , 这是一个经典的只有“私人价值” , 没有“公认价值”的拍卖品 。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 , 这顿午餐一钱不值 , 但对于崇拜巴菲特或想要借巴菲特名气实现自己目的的人 , 价值就大了 。
这些只存在“私人价值”的拍卖品 , 拍卖者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私人价值”定价 , 人人不同 , 没有公认的标准 , 自然不存在“赢家诅咒” 。

所以“赢家诅咒”出现的原因在于 , 大部分被拍卖的物品都是既有“私人价值” , 也有“公认价值” , 而拍卖者为了追求“私人价值”而扭曲了“公认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