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1元智能改作文:老师难偷懒 机构恐亏本?( 二 )


更令李川不解的是 , 在该知名教育机构主导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负责人偏技术型 , 对中文作文并不熟悉 。“但凡熟悉 , 也不会在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 , 向外界展示出来 。”
或许是因为对产品的信心不足 , 一些教育机构虽自研了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 , 但目前只开放给B端机构 , 没有直接推介给学生使用 。“毕竟产品有问题 , 贸然推给学生 , 一旦有家长仔细查看或转交给孩子老师看 , 发现被忽悠 , 闹起来砸的可是机构的牌子 。”他坦言 。
也因为产品存在缺陷 , 这些教育机构面临“做一单少一单”的窘境 。李川表示 , 在正式向家长推介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前 , 加盟商通常会先对几十篇作文进行测试 。而测试后发现产品本身有问题 , 他们自然也就会选择弃用 。“毕竟将不成熟的产品给用户使用 , 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 。”
如此一来 , 这些教育机构自然就不挣钱 。李川透露 , 某知名教育机构的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仅向其加盟商收取1元/篇的使用费 , 无法覆盖人工成本、技术成本和营销费用 。
问题产品不仅未最终获得加盟商理解 , 同样亦不招学校老师“稀罕” 。
李川提到 , 不管是重点小学还是普通小学 , 超过85%的老师都改不好中文作文 。“有的老师改完后 , 出现的问题更多 。”很多年轻老师染上了懒惰的坏习惯 , 没有上进心 , 还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 。
所以 , 如果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无法真正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 , 甚至因为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在手机上能直接看到批改结果的工具 , 而面临批改结果随时被传播出去的风险 , 被弃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之前也给学校提供过免费版作文批改产品 , 但后来发现学校老师压根不愿使用 。”他说道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目标基本一致 , 但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发展境遇却不同 。
相比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 , 英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可行性更高 。在李川看来 , 无论语法灵活度还是语料库规模 , 后者均不及前者 。比如在英文语法中 , 形容词只能位于名词前面 , 放在后面就错了 , 而中文语法则不受过多限制 。
2、占坑还是引流?
原本不温不火的作文智能批改产品 , 谁知竟在今年又火了一把 。
因为疫情 , 大量学生被迫上网课 , 由此也引发了作文线上批改问题 , 以word文档形式发给老师批改显然不方便 。“于是 , 今年春节期间 , 很多机构开始着手作文智能批改这件事 , 六七月份相关产品便陆续被推出 。”李川说道 。
不过 , 他同时也直言 , 预计半年或一年后 , “作文智能批改”概念又将沉寂 。毕竟百度作文宝早就干过这件事 , 当时他们团队几十个人奋战了数月 , 最终还是被毙掉了 。“没什么特别的实质成果 , 扛不住的 。”
其实 , 除了疫情黑天鹅外 , 众机构推作文智能批改产品还有更深层原因 。
“为了抢占先机 。”帆顶教育CEO王思源对「子弹财经」如是说 。他解释道 , 放眼在线教育各细分赛道 , 中文作文智能批改这件事尚无机构真正做成功了 。“它们现在推这个产品 , 目的就是想告诉外界它们在做 , 且做得还挺好的 。”
王思源本人拥有十多年的中文作文批改经验 , 他在2012年启动了作文批改平台的创业项目 , 最初从中文作文比赛切入 , 而后通过上线连接老师、家长和学生 , 将业务延伸至作文批改和作文教学 。
与王思源的观点不同 , 张跃认为很多机构布局作文智能批改产品 , 更多是出于“服务的完备性”考量 。它们的主营业务不是作文智能批改业务 , 作文智能批改只是它们拼图的一角 。
老师|1元智能改作文:老师难偷懒 机构恐亏本?
批改业务之所以能成为机构拼图的一角 , 与作文的重要性不无关系 。一方面 , 英语的学习 , 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 其中最综合的部分当属“写作”;另一方面 , 新高考模式之下 , 作文被赋予更高的地位 。比如上海、浙江、海南和山东等新高考省市英语写作部分由原来的25分增至40分 , 体现出英语考试开始偏向考查学生的主观输出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