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为何法院认定《人民的名义》没抄《暗箱》?该案一审主审法官披露细节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王茜 上海报道
近日,随着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裁定准许刘三田撤回上诉,备受关注的《暗箱》诉《人民的名义》著作权侵权案尘埃落定,一审判决现已发生法律效力。在这起案件中,为何法院认定《人民的名义》未构成对《暗箱》的抄袭?
该案一审主审法官、上海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倪红霞向公众披露了其中细节。
她表示,经过分析对比发现,由于原、被告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路径、主题、具体情节及情节脉络,因此法院认定被告作品未侵犯原告作品的著作权。

 披露|为何法院认定《人民的名义》没抄《暗箱》?该案一审主审法官披露细节
文章图片
《人民的名义》是当代作家周梅森创作的一部反腐题材长篇小说。2017年3月,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同年,作家刘三田认为该电视剧和小说侵犯其创作的长篇反腐小说《暗箱》的著作权,遂将周梅森等八被告诉至上海浦东法院,请求判令八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1800万元。
倪红霞透露,该案中,原告罗列了近百处情节作为表达,主张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法院经过分析,发现原告虽将两部作品从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对,但其比对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提炼不准确,如原告在“作品整体结构”中列举的“教授从政”这一情节,“教授从政”表明了原告作品中的省长刘云波和被告作品中的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在从政前从事的职业。原告作品中的“教授从政”情节,只有刘云波讲的“我看我还是回学校当我的教授去吧”这简短的一句话,后续并无具体的情节支撑。而被告作品中有多处关于“教授从政”的描写,通过层层表达提取出“教授从政,成政法系靠山”的情节,并贯穿整部作品,又通过描述“汉大帮”与“秘书帮”之间的隔阂与斗争,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其次情节完全不相同也不相似。如原告提炼的“第二任资方通过权力腐败强占老厂”,原告作品中描写的是省长刘云波通过发文件的方式对老国防厂改制在政策上放宽,在程序上特事特办,将一石厂低价转至其女婿所在的外贸公司名下。被告作品中描写的是省公安厅长祁同伟指使法院在诉讼中走“简易程序”解决大风厂的股权纠纷,涉及司法腐败。两个情节完全不同。
三是混淆了思想与表达。比如两部作品中均存在上下级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等,同时由于两部作品均涉及官场和企业转制,又不可避免地都存在厂长、工人、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等角色的设定,原告还将被告作品中多个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与原告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比对,这种脱离了具体情节的单纯人物和人物关系属于思想范畴,不应被任何人垄断,亦不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又如原告提炼的“老国营厂改制”的情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国营企业进行了改制,“老国营厂改制”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素材。围绕“老国营厂改制”这一主题,不同的人进行创作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情节。因此在脱离了具体情节表达的情况下,“老国营厂改制”只能属于思想范畴,而只有围绕“老国营厂改制”展开的具体情节的表达才具有独创性,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披露|为何法院认定《人民的名义》没抄《暗箱》?该案一审主审法官披露细节
文章图片
她表示,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是作品中作者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即思想或情感的表现形式,判断作品实质性相似应比较两部作品的表达是否相同或相似,但不包括作品中所反映的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本身。作品的思想通过一定形式的表达反映出来,表达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作品的具体内容中,包括作者对素材、情节等的设计、编排和取舍等。
【 披露|为何法院认定《人民的名义》没抄《暗箱》?该案一审主审法官披露细节】而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构成抄袭的原则是“接触+实质性相似”。其中,“接触”是指被诉侵权人通过正常途径可以接触、了解到权利人的作品。只要权利人将作品公之于众,被诉侵权人存在接触的可能,就可以推定其接触过权利人的作品。如作品的公开发表即可以达到公之于众的效果。“实质性相似”是指在后作品与在先作品相比在具体表达上存在相似,使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欣赏体验。作品的相似可以是整部作品的相似,也可以是部分内容的相似。小说属于文字作品,主要由故事的结构、环境、人物(包括人物特征、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对白等)、情节等要素组成。判断小说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可从文字的表达、上述各要素的具体表达以及各要素之间有机融合的整体进行比对后进行综合判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