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二 )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幼时文森和外婆小时候的一场车祸 , 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我当时陷入昏迷 , 差点死了 , 花了很长的时间康复 。 ”这导致他的脑袋受了些损伤 , 很难跟上学校进度 , 上学一直迟到、复读 , 记忆力也不行 , 直到现在他也记不清日期、数字 。 逐渐 , 他变得有些孤僻 , 当别的小朋友在学校上课的时候 , 他就在自己的空间里 , 创作手工 , 用双手感知这个世界 。文森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Art Deco(装饰艺术) , 一些法国、英国艺术家以漆为材质创作的作品 , 让文森对这个不太常见的材料产生兴趣 。 “钢铁、石头 , 这些东西不能激发我的灵感 , 它们好冷 。 漆是热的 , 当你触摸漆的时候 , 就像触摸皮肤一样 。 ”到了中国、掌握了中国大漆的工艺开始 , 他觉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材料 , 第一次在作品上签了名 , “我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大漆的颜色变化大多数人都对漆会有过敏反应 , 从事大漆的创作者都得经历很长一段皮肤过敏期 。 文森记得有一次不小心把漆涂在了做工具的毛发上 , 结果第二天 , 全身都肿了起来 , “疼得要命 , 褪了一层皮肤 , 七八天之后长出像婴儿一样细嫩的新皮肤才好 。 ”但他就是着迷于这种危险性 。 “漆有生命 , 我痛并快乐着地热爱着它 。 所以用漆创作 , 有时候就像修行一样 。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无题》大漆、木板、旧米袋、金箔、石灰让大漆“破圈”有人觉得 , 文森的作品给中国传统漆画带来了冲击 。大漆的使用 , 可以追溯到古代制作竹简、食器、装饰画等 , 常被作为一种辅助材料 。 漆画则是当代的新生艺术门类 , 会和金、银、蛋壳、贝壳等材质一起入画 。 而文森的漆艺作品 ,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冲破了平面、材质、形态的框架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他会将大漆涂抹在竹篮、米袋子等乡下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上 , 使之固化 , 再抛光、打磨、贴金箔等 。 看他的作品 , 若没有解释 , 是很难想象覆盖着的原始材料是什么的 , 粗糙的材质 , 最终被锻造出光泽的表面 。用他自己的话说 , “我是在创造化石 , 让它们在时间中不朽”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他制作漆艺作品有点像在搞研究 , 至少几个月、甚至数年 , 才可能做出一个觉得完美的作品 。 比如要运用到夏布 , 他就去重庆荣昌 , 先学会了夏布编织技艺 , 几年之后才能运用到作品里 。过程中有太多步骤 , 甚至难以计数 。 涂层大概就有50步 , 有的涂层一个月才会干 , 然后要用小石子打磨一天 , 再抛光、再打磨 。文森用中文“空”来形容这个状态 , “它有点像一个运动或徒步旅行 。 时间一长 , 我就忘却了身体的劳累 , 到达了另一层意识状态 , 无限循环 , 就像冥想一样 。 ”是一种追求与精神、与信仰相联系的体验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朴素的材料文森在重庆总共搬过三次工作室 。刚到重庆时 , 他住在四川美院周边的艺术家区 , 黄桷坪 。 那里是一个密集、热闹的地方 。 三四年后 , 他想一点点回归自然 , 用天然材料进行创作 , 比如说竹子 , 在城市里寻找这些材料并不方便 , 于是他搬到了歌乐山中 。歌乐山的工作室在一个精神病院后面 , 很多坟堆遍布林中 。 那里的唯一问题是 , 所有材料都需像重庆棒棒一样搬上山 , “我学着用背篓和扁担出行 , 一阵子之后觉得太累了 , 腰伤也发作了 。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现在的工作室位于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虎峰山里 。 说是工作室 , 其实就是一个土房子 , 典型的重庆农舍 , 有一部分曾经在90年代被用作猪圈过 。 连文森自己也承认 , 这是他待过的“最糟糕的工作室” , 但他自得其乐 , 在这个“陋室”里创作出几件至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无题》 大漆、旧米袋、金箔、水泥粉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材料 , 比如用起了米袋 , 因为它比木材轻;比如更进一步研究脱胎工艺 , 使用楠竹 。 慢慢地 , 他的漆画变得从棒棒抬到用两根手指一捏就能拿起来 , 他发现没有了重量的困扰 , 作品也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 “好像更自由和无拘束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