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就军政效益看 , 太宗灭北汉 , 似一大战功;就战略程序看 , 实为一大败笔 。此举违背了周世宗以来“先南后北”的总体规划 。自从周世宗谋臣王朴提出这个“平边策”以来 , “最后取河东”成为后周共识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真分析后 , 认为这是五代以来 , 中原帝国一统天下最值得实施的路线图 , 他尤其赞同周世宗柴荣 , 第一取江淮 , 第二 , 不待巴蜀、江南平定 , 即刻取幽燕 , 最为妥当 。河东北汉蕞尔小国 , 不足为帝国之患 , 暂时留着 , 如赵普所论 , 可以由这个小国独挡西北两面的草原之敌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而取幽燕 , 必当兵锋盛时大举而入 , 柴荣就是这么干的 。幽燕下 , 天下几乎可以传檄而定 。可惜的是柴荣遽然病逝 , 没有将这个路线图贯彻始终 。而赵家兄弟太祖太宗 , 都没有深刻领会王朴和柴荣的这个深谋远虑 , 居然在幽燕未下之时 , 先下河东 。
明人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论及太宗赵炅此事 , 就持这个意见 。王夫之的评论更进一层 。他认为“高梁河之战” , 失败原因在于用人不当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更大的悲剧在于 , 太宗也没有更优秀的人才可以选择 , 只好选用“醇谨自持之曹彬”“朒缩不前之潘美” , 而已 。但即使这样的将军 , 太宗也并不完全信任 , 所谓“其于人也不欲任” 。比这个还要悲催的是 , 曹彬、潘美也知道太祖太宗以来 , 至为警惕的就是“权反在下”的藩镇 , 也害怕忽然被麾下“阴谋拥戴” , 于是“曹彬之谦谨而不居功 , 以避权也;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 , 以避功也 。将避权而与士卒不亲;将避功而败可无咎 , 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 , 而无有不败者矣” 。曹彬之所以能谦恭谨慎 , 从不居功自傲 , 是为了躲避权力过大 , 遭遇太宗疑忌;潘美之所以在杨业被围 , 而不设法营救 , 是为了躲避战功过高 , 遭遇太宗猜度 。这样 , 将军躲避权力而与士卒没有亲和力 , 躲避战功即使战败也可以不受责备 , 胜利了反而处境危险 。出卖将士的生命而自我保全 , 这种思维下 , 没有不打败仗的了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夫之意见 , 其深刻性在于 , 他指出了大宋君臣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
唐末五代以来 , 各藩镇“喜则连横而叛上 , 怒则以力而相并” , 是一个规律性存在;而这种局面是导致中原帝国衰微乃至于亡国的第一因 。
君主以最高智慧在防备“阴谋拥戴” , 将帅以最高智慧在躲避“阴谋拥戴”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假如曹彬在太祖太宗两朝破西蜀、收江南、平北汉之后 , 挟大宋第一名将余威 , 再取燕蓟 , 那种武功 , 天下已经无人能及 。如是 , 假如遇到试图做一番泼天事业的将士 , 真的动起来 , 国家最高权力 , 就会遇到又一次“再分配” 。即使曹彬如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一样 , 并不曾想过“篡逆” , 但黄袍骤然加身之际 , 那就是又一个继“澶州兵变”“陈桥兵变”之后的“幽州兵变” 。这是太宗赵炅不愿意看到的 , 也是名将曹彬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 , 君臣有了默契:将不争功 , 虽败不罚;将若争功 , 虽胜而凶 。二百年来 , 士卒骄悍 , 将帅无奈;将帅骄悍 , 君主无奈 。“权反在下”的“阴谋拥戴” , 话剧一般一出又一出在中原大地上演 , 这种藩镇割据而后上位的梦魇 , 俘虏了大宋太宗以后的君臣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于是“收兵权”成为大宋三百年不变的基本国策 。太祖时代 , “收兵权”是为了“制藩镇”;太宗之后 , “收兵权”渐演成一味“收兵权” 。“弱宋”之因 , 在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