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历仕三朝,曾官至兵部侍郎!永春这位历史人物,你听说过吗?( 二 )


庄夏 , 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庄藻斋先生夏》:“庄夏 , 字子礼 , 永春人 。家贫早孤 , 从兄晦学 。弱冠 , 习《礼经》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 , 庄夏是在7岁时丧父 , 为了帮他识文断字 , 兄长庄晦主动担任起了“家庭教师”一职 , 早晚教庄夏习读圣贤书 。但家里太穷 , 根本买不起完整的经书 , 庄夏完全是凭借过人天赋来参悟古代的墨义、诗赋等 。对于幼年庄夏 , 《闽书·英旧志》有更传奇的描述 , 称他“幼时 , 父母避贼 , 弃之草间 , 虎乳之 。长 , 目有夜光 。”意即庄夏曾为老虎所养 , 导致成人后双眼在夜里会放光 , 让人联想到这是中国版的“老虎侠”啊 。传说当然有些夸张 , 姑且看做古人对贤者的一种神化叙述吧 。
成年后 , 庄夏的文章受到州学学官张叔椿的赏识 。张叔椿勉励他到太学就读 , 并给予大力推荐 。淳熙二年(1175年) , 庄夏如愿进入太学 。当时太学设在临安(今杭州市) , 对于穷人家的孩子 , 要想跋山涉水前往求学谈何容易 。母亲郑氏“粜粟种、出浴儿钱” , 才帮庄夏凑足盘缠 。从永春到临安 , 庄夏一路上没少风餐露宿 。但这一切辛苦都被证明是值得的 , 当时太学里人才济济 , 连“盘隐居士”俞烈都曾在里面讲经 。在这些太学博士们的教诲下 , 庄夏学业突飞猛进 。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 , 淳熙八年(1181年) , 庄夏考中进士 。《钦定大清一统志》载其为“庆元进士” , 有误 。淳熙八年那一榜永春县就只出了他一位进士 。同年 , 永春登龙楼成 , 邑令陈宏规请庄夏撰写《登龙楼序》 。
不久 , 庄夏获得朝廷的任命 , 前往江西“知赣州兴国县” 。在兴国县令任上 , 庄夏重视教育 , 务本敦化 , 同时“清赋税 , 剔蠹弊” , 善政不可枚举 。民众对他感恩戴德 , “绘像祠于学宫” 。
辽宋夏金|历仕三朝,曾官至兵部侍郎!永春这位历史人物,你听说过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十位庄氏祖先画像 , 贯穿了由唐代而至清代的千载岁月 。
关心民瘼爱民如子
庆元六年(1200年) , 庄夏因上书言事被朝廷召为“太学博士” 。回想当年他曾在太学中 , 毕恭毕敬地接受俞烈等恩师的耳提面命 , 不曾想而今自己也成了太学博士中的一员 , 此刻的庄夏 , 怎能不倍感自豪?他也更加积极地对朝政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譬如 , 针对政令经常变动的现象 , 他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比年分藩持节 , 诏墨未干而改除 , 坐席未温而易地 。一人而岁三易节 , 一岁而郡四易守 , 民力何由裕?”建议朝廷在委派地方长官上 , 要有相对稳定的任命 , 以及准确的用人 。
开禧二年(1206年) , 庄夏转任国子博士 , 首次提出“边衅不可妄开”的建议 , 却遭到谏官的责难 。嘉定元年(1208年) , 庄夏担任提举江东常平仓一职 。赴任后他发现 , 由于连年饥荒 , 江东一带流民众多 , 这些人食不果腹 , 危在旦夕 。他迅速上奏朝廷 , 发廪赈济流民 , “多所全活” 。此事也展现了庄夏关心民瘼、爱民如子的一面 。不久 , 庄夏除转运判官 , 逾年入为尚书郎 , 迁军器监太府少卿 。
现今位于漳州市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 , 有一条石桥“江东桥” ,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古称“通济桥” , 又名“虎渡桥” , 原为石墩木梁桥 , 今为多孔梁式石桥 , 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 , 这座“通济桥”最早正是由庄夏亲手修建的 。嘉定五年(1212年) , 时年58岁的庄夏 , 以朝请郎、直秘阁身份出知漳州 。任内 , 为了维护地方治安 , 他上奏请求在大池故寨、小澳、南岭驻扎军队 , 以便政府得以较好的控制汀州、潮州两地 。当时漳州的柳营江(亦称柳洋江)两岸峻山夹峙 , 江宽流急 , 地势险要 , 世称“三省通衢” 。因为江上无桥 , 两岸人往来要用舟 , 很是不便 , 而且时刻有覆舟之险 。为尽快解决柳营江两岸人民遇到的交通困难 , 庄夏在上任后立马着手筹集资金 , 在江上建造石墩木梁桥 , 名曰“通济桥”(即今江东桥) 。后来木桥毁于火 , 遂改为石桥 。另外 , 为减轻漳州人民的负担 , 庄夏还奏罢众多苛税 , “郡人德之” 。《漳浦县志》称他:“知漳州始建通济桥 , 及奏罢高荒寄产钱 , 民纳苗米 , 听令自概量 , 漳民德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