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E·L·多克托罗:未得诺奖的“国宝作家”,理解他需要漫长的阅读 | 纪念( 二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图为多克托罗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世界博览会》《比利·巴思格特》封面
也因此 , 《纽约客》文学编辑特莱斯曼形容他是“世界级的文艺历史学家” 。 但多克托罗对这样的标签不以为然 , 他在接受有关采访人员采访时说:“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历史小说家 , 我说不是 。 是不是政治小说家?不是 。 是不是种族小说家?不是 。 我就是一个小说家 。 ”在另一个场合他又半开玩笑说 , 或许可以把他叫做地理小说家 , 虽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像威廉·福克纳或薇拉·凯瑟那样的“地域作家” 。 他多部书的故事都发生在美国的不同地区 , 达科他州的西部、乔治亚州的南部 , 还有纽约州的阿第伦达克山脉等等 。 他1931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 , 在纽约长大 , 他的好几本书也设定在纽约 , 但他从不觉得纽约是他写作的“地域” 。
这是因为在多克托罗看来 , 纽约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地方 , 事物永远在变化 , 你每一次转身都会有一幢旧楼被拆掉 , 一幢新楼拔地而起 , 每一个代际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在移民社区扎下根来 , 它从来不会给人以一种永恒的感觉 。 而那些有着浓厚地域色彩的“南方作家”、“西部作家” , 他们的写作却都依赖于一个地方所提供的稳定性 。 以此看 , 多克托罗书写纽约 , 处理的主要是不同的年代 , 更甚于一个固定的地点 , 正因为此 , 一段历史时期之于他 , 恰如一个地理区域一样能成为他很好的构建小说的支点 。 他说:“福克纳有他在密西西比的一块地 , 而我则有20世纪的某个10年 , 它会给我想要讲述的故事提供边界 。 ”
本文插图
年轻时的多克托罗
然而多克托罗孜孜以求的却是打破边界 , 即使是被视为其童年回忆录的《世界博览会》(1985)也不例外 。 小说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 ,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 , 作为居住在纽约的犹太移民第三代 , 主人公埃德加以孩童的视角描述了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与事 , 描述了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空前盛况 , 记下那一时期纽约社会生活和犹太家庭生活的实录 。
事实上 , 多克托罗虽说不在意 , 甚至是有意模糊虚构与想象的边界 , 但他十分关注细节的真实 。 这其实也是他能写下生活实录的前提 。 几乎在每一次写作之前 , 多克托罗都会阅读大量材料 。 有一则轶事说的是 , 写他的成名作《拉格泰姆时代》(1975)时 , 他写到身为剪纸艺术家的父亲和小女孩坐电车穿过韦斯切斯特 , 但他并不确定故事发生的年代 , 是否真的可以一路坐车到马萨诸塞州 。 后来有一天 , 他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 , 膝盖碰到一本书 , 低头一看 , 正是关于电车公司的历史 ,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 这就能理解 , 多克托罗何以信心满满地表示:“这部小说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 我尽我可能令它真实 。 比如说 , 我想我对J·P·摩根的看法 , 比他的权威传记更贴近他的灵魂 。 ”
本文插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颇有意思的是 , 在《世界博览会》里 , 除埃德加的自述外 , 还穿插了母亲罗兹、哥哥唐纳德、姑妈弗朗西斯的叙述 。 虽然多克托罗用了这些亲人的声音 , 就像是他做了关于他们的口述史记录一般 。 实际上 , 这一切都他虚构出来的 。 而多克托罗也恰恰擅长以口语体写作 , 他在小说里把各种声音组合在一起 , 用意不只是为叙事进程提供某种节拍或者延宕 , 更是意欲在当今机械复制的时代复兴传统的“讲故事”的技艺 。
推荐阅读
- 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
- |无私奉献 科学报国|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援藏援疆代表座谈共话家国情
- 北洋军阀史研究|新刊:《武汉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目录
- 浙大学报英文版|罗氏沼虾蜕皮过程中释放的氨基酸组分是引发同类残杀的因素?
- 文学报|诺奖作家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新版推出:他为何视小说为“狡猾”的艺术?|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她是诗人隐士,只赚取一只小鸡的钱,以长久的耐心定义何为文学“天才”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让全球读者好奇的“匿名作家”,通过无数“碎片”拼凑出最真实而锐利的表达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小说带来的乐趣无穷,这些伎俩技巧仅是万中之一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新世纪文学二十年:小说、诗歌与非虚构进入当下现场的秘径还有哪些可能?
- 文学报|两百余位作家的灵感,他们曾避开的“陷阱”或许是当下作者以为的“捷径” | 此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