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这几家造船企业在上市圈里的资本运作被画逻辑图分析

中海重工(00651.HK)在2016年以2.7亿元收购了南通华凯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华凯重工”)的全部股权 。 在并购实施前 , 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明安排沈阳商人霍起为其代持 , 用3000万元取得了华凯48%的股份 , 从中谋利近亿元 。 《华夏时报》此前以《中海重工大手笔收购为何3年后沦为仙股?标的公司被申请破产》为题 , 对此进行了报道 。 上述收购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犯罪引起关注 , 港交所回复称已对其采取了监管行动 。 近日 , 《华夏时报》以“”股权谜案:两巨头联合造船的资本大腾挪‘’对这几家造船企业在上市圈里的资本运作画逻辑图分析 。
正筹备免费的第五届船用压载水系统BWMS和洗涤塔上海2020年峰会将于12月4日举办
2020年海上风电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国际峰会将于11月10-11日举办的筹备单位国际船舶海工网了解到 。

收购|这几家造船企业在上市圈里的资本运作被画逻辑图分析
文章图片
这只是一场资本游戏的序曲 。 中海重工以收购华凯的名义获得融资后 , 与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国企厦门象屿(600057.SH)走到了一起 , 成立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通象屿”) 。 两家上市公司三年前以此平台为中心“各怀心思” , 既单打独斗又通力合作 。
当时 , 中海重工公开表示希望借南通象屿减少造船业务的亏损 , 厦门象屿则野心勃勃称将由此介入石油贸易环节 。 3年过去 , 有知情人士指出 , 当时投入5个亿 , 被寄予厚望的南通象屿 , 如今全面亏损 。
南通象屿虽然亏损 , 但其土地升值迅速 , 厦门象屿却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拱手让给了与公司高层关系密切的一个当地人 。
港交所已监管
华凯重工和华泰重工(南通)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重工”)是一个厂区两块牌子 , 分别负责钢结构和造船业务 。 霍起代持的是两家公司的股份 , 后来因为华泰业绩亏损 , 中海重工只收购了华凯 。
代表李明出面签订代持协议的是中海重工的执行董事张士宏 , 他与霍起2015年签订的协议显示 , 霍起完成对华凯其他股东的股权收购后 , 将为张代持28%的股份 。
另一份签订于2016年8月的协议约定 , 霍起不再代持上述股权 。 该协议同时约定 , 李明的关联公司以1000万元的价格受让霍起剩余20%的股权 。
2017年4月 , 收购如期完成 。 霍起称 , 李明并未向他支付1000万元的股权转让款 。 也就是说 , 李明用3000万元取得了华凯48%的股份 , 按收购总价2.7亿元计算 , 理论上其从并购中获益9900万元 。
有媒体曾披露了张士宏与霍起签订代持协议的细节 , 但很快相关内容被删除 , 显示背景敏感 。
资深法律人士王君卫称 , 上市公司一般在对标的公司做完尽职调查之后才会对外披露收购事项 。 若李明的代持入股行为是事实 , 则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以及虚假陈述 , 不仅可能导致他面临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 还可能触犯刑律 。
港交所上市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采访人员 , 已经对中海重工采取了监管行动 , 但碍于相关政策 , 无法透露细节 。
为何合作?
霍起称 , 当初中海重工收购华凯是为了在资本市场融资 , 为设立南通象屿作资金支持 。
南通象屿是厦门象屿、南通旺哲、中海重工为收购明德重工创立 , 三方持股分别为36%、30%、24% , 剩下10%由他们按比例出资以信托形式持有 , 用作股权激励 。
【收购|这几家造船企业在上市圈里的资本运作被画逻辑图分析】2017年1月 , 成立不足一个月的南通象屿 , 以四折5.76亿元的价格“抄底”了十三年的老船企明德重工 。
南通是中国的造船之都 , 明德重工盛极一时 , 当地还有以其为名的道路 , 所以这场收购也颇受外界关注 。
厦门象屿是一家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物流巨头 , 背后是厦门市国资委 。 另一边 , 中海重工在香港上市 , 主要业务发生在国内 , 而注册地在百慕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