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歌词出处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渚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这首家喻户晓 , 妇孺皆知的“咏史词” , 并非出自杨洪基所唱 ,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插曲;而是来自清·张三异《廿一史弹词·註》中 。《三国演义》歌词出处蒂尕字禺草号汉阳。《三国演义》歌词出处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清康熙视履堂课刻本
这段“咏史词”是《廿一史弹词·註》卷之三(上)第三段 “说秦汉 临江仙” 的开场白 。 翻阅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七年印行《廿一史弹词·註》第六十九页 , “滚滚长江东逝 , 浪花淘尽英雄 。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渚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 ”赫然映入眼前 。 继续往下(读《十段锦词话》 , 《廿一史弹词·註》)诗曰:“成败兴亡古至今 , 飞云去鸟入销沈 。 荒郊废塚伤心 , 不待田文听鼓琴 。 记得东周倂入秦 , 回头楚汉闹乾坤 。 时来骤雨推黄潦 , 势败狂风捲片云 。 富贵一场鸳枕梦 , 是非千载马蹄尘 。 残山剩水年年在 , 不见谋王图霸人......”《廿一史弹词·註》中道:“夺周朝 , 取世界 , 迁徒周氏” , 张三异父子在此段註解上更是惜字如金 , 简洁明了 , 将其意解释道:“昭王攻周 , 赧王尽献其邑 。 周民不乐属秦 , 东亡于巩 , 秦收其宝器 , 迁西周公于単孤聚 。 単孤聚在洛阳南 , 即古梁城 。 音惮(dan) 。 ”这种通俗易懂极富哲理 , 精美简洁的诠释贯通全书 。 这就是《廿一史弹词·註》行如流水优美的唱词 , 经典註解的魅力所在 , 和经久不衰延绵至今的主要原因 。 自1710年刊行问世以来 , 曾多次易版刊行 , 横亘228年绵绵不断 。 现已查到最后大量发行是在1928年 , 由中华书局所印行的 。 其后 , 在国内陆续还有少量的复印线装版和印刷版 , 在民间流传不断 。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 , 他的毛版《三国演义》 , 虽在情节上变动很大 , 不仅增删 , 还整顿回目 , 改动诗文 , 调整文辞 。 其父子评刻《三国演义》特将《廿一史弹词·註》卷之三(上)第三段“秦汉 临江仙”的这段开场白“咏史词”放入首卷;由于“咏史词”气势恢宏豪迈 , 词句精彩 , 继而被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剧组所采用 , 将其作为主题的歌词进行演唱 。说《廿一史弹词·註》自然绕不开原著《十段锦词话》的作者-明·杨慎 。明·正德六年(1511年)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四川新都人)殿试状元及第(殿试第一) , 官至翰林院编修 。 参与编修《武宗实录》等著 。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 , 上奏折抗谏 。 世宗继位 , 复为翰林修撰 , 任经筵讲官 。 嘉靖三年(1524年) , 因“大礼议”受廷杖 , 谪戍(流放)于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至十二年(1584年)九月 , 游击将军刘綖、参将邓子龙率兵平定岳凤等人在云南西南地区发动叛乱 。 ) , 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 , 但仍终老于永昌卫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 , 年七十二 。 明·穆宗时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 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 世称“杨文宪”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 , 都有涉猎 。 他的词和散曲 , 写得清新绮丽 。 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 , 描写细润 , 言辞华美流畅 。 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 , 写月下舟行幽景 , 江天一色 , 月光如水 , 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 , 意境优美 , 记叙细微 。 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十段锦词话》(《二十一史弹词》原著) , 讲述三代至元以来的历史 , 通篇文笔畅达、语词流利 , 在民间广为传诵 。 《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 , 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 , 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 , 后经张三异父子加註 , 加进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明史部分 , 正式命名为《廿一史弹词·註》 。 它取材于正史 , 用浅近文言写成 , 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 。 杨慎是明朝人 , 只写了明朝以前 。 他的散文古朴高逸 , 笔力奔放 , 其表演感染力也非同一般;他时常抚琴在街头演唱 , 向世人叙华夏历史 。 通篇简洁明快的诗文 , 在庶民心中引起阵阵波澜 。 他的用心地演唱 , 感染每一位听众 。 当唱至动情处 , 杨慎常以泪洗面呈半癫状......杨慎在滇南三十年 , 博览群书 。 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 , 推杨慎为第一 。 他又能文、词及散曲 , 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 其诗沉酣六朝 , 揽采晚唐 , 创为渊博靡丽之词 , 造诣深厚 , 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 著作达四百余种 , 后人辑为《升庵集》 。张三异根据明·杨慎《十段锦词话》(万历版) , 加进註解谓:《廿一史弹词·註》后又增添二册了明史部分 。 註解后的弹词 , 让读者在“听”弹词过程中了解历史 , 已达到听词知史,看註明智的目的 。 张三异在每句弹词后,进行详细的注解 , 逐段字句进行诠释;既佐证了弹词中的典故 , 又将词意进行详细解释 , 起到简明扼要画龙点睛 , 一看便知的目的 。 在诠释时 , 还刻意避开弹词的韵律和节奏 , 有效避免诠释华丽而喧兵夺主 。 在力排孤证、防止以讹传讹上做了大量的查找和举证 。 《廿一史弹词·註》中的经典註解 , 使人举目万人赞颂 。在当年 , 交通闭塞不便 , 书籍藏储更是极其有限 , 要想查阅这样大量的历史资料 , 不得不到藏书较多的京都、省城、学府或藏书大家处跑 。 查找或借阅十分不便 。 为此 , 次子张仲璜特意辞官回家 , 协助父亲(张三异)寒暑耕耘三十五年后 , 终得大功告成 。张三异父子在添加明史部分时 , 尽力保持遵照《十段锦词话》原有的韵率和节奏 , 力求不变其味 , 做到了尽善尽美的无缝地与原著连接 。 使其成为时间轴上链接的部分 , 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推波助澜;张三异父子画龙点睛之功效 , 使《廿一史弹词·註》成为弹词说唱历史类中的佼佼者 , 敢与希腊(国)《荷马史诗》相媲美 。张三异父子以及一家人 , 为这部《廿一史弹词·註》倾注大量的时间与心血 , 真可谓:“呕心沥血三十五 , 外加四代的辛苦 。 捉襟见肘付梓无 , 刊行十九前作古 。 ”该书名沿用万历、崇祯年间人们已习惯的 《廿一史弹词》 , 加进註解和明史部分后易名:《廿一史弹词·註》并在副页上浓墨加注:成都杨慎编著、汉阳张三异①增定 , 张仲璜②註等字样 。辞官后的张三异 , 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在杭州西泠客舍撰《廿一史弹词·註·题辞》 , 并完成了《廿一史弹词·註》的所有註解和新增的明史(弹词)部分及注解 。 廉洁奉公乐善好施一生的他 , 能连续三十年岁捐千余石 , 却因手头拮据无钱印制呕心沥血三十年所撰书而耽搁 。 此书直至张三异逝世后第十九年 , 也就是张三异作序后二十七年 , 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付梓行世 , 俗称:“视履堂刻本” 。 以后有雍正五年(1727年)张坦麟重梓家刻本谓“树玉堂刻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资善堂刻本”;及中华书局在民国二十七年所印的版本等 。史料记载:清·张三异生平素爱明·扬慎《十段锦词话》 , 视为读史津之梁 , 日手弹词一编 , 咏歌不辍 。 因弹词缺明史部分 , 综合明代二十四祖十四宗三百年之事 , 撮要敷陈 , 续著《明纪弹词》 , 还吩咐次子张仲璜:“杨先生放废滇南 , 时胸中忧郁 , 忠君爱国之心 , 无可寄 , 寄之歌词 。 一弹再鼓 , 隐寓夫劝惩来世、扶正人心之旨 , 予并续明词 , 俾无缺漏 。 惟是词意隐括 , 恐读者按词忘事 , 其于劝惩之旨 , 终觉展卷茫然 。 汝其综此两书 , 详注而急梓之 , 以公同好 , 可耳?”张仲璜奉命 , 历寒暑而注几成 。 次年回乡后又数易其稿 , 请其父订正......现仅从前面所述“咏史词”中就能看到 , 作者借叙历史兴亡 , 抒发人生感慨 。 豪放中有含蓄 , 高亢中有深沉 。 从全词中能看出 , 基调慷慨悲壮 , 意味无穷 , 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 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 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 , 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 , 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 。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 。 这样一来既有历史兴衰感 , 又有人生沉浮之慨 , 塑造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波澜壮阔的时代 。 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 , 不仅仅是时光飞逝的滚滚长江之水 , 而是那跌宕起伏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历史的阵阵叹息 , 和砥砺潜行 , 寻找生命永恒极其价值......“咏史词”是幅凝固在历史上的画面: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 , 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 江渚(江湾)那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咏史词”中的那个“惯”字 , 让人感到金秋的苍凉和那莫名惆怅 。 “一壶浊酒喜相逢”更道出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 和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豁达情怀 , 使这份孤独苍凉惆怅有了一份慰藉 。“浊酒”进一步展现、渲染主人与客友高淡平和及默契 , 借酒说事 , 意本不在酒 。 古往今来苍海桑田 , 无数名垂千古、丰功伟绩、波澜壮阔之事 ,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 且谈且笑 , 痛快淋漓 。 多少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一道无影无踪影 , 史料中的记忆又有几位?“是非成败转头空” , 豪迈、悲壮 , 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 , 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 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 , 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 。 面对似血的残阳 , 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 “青山依旧在”是不变 , “几度夕阳红”是变 , “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 , 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 , 历尽红尘百劫 , 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 , 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 , 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历史是一面镜子 , 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体验 , 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 , 最多也只是热闹地看看而已 。张三异非常理解杨慎所经受多舛坎坷的命运 , 结合自己的经历 , 又何尝不是如此?感受真的是太多、太深 , 才能看穿学透哲理 , 才能把人这一生娓娓道来 , 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 一切悲欢离合尽在不言中 。《廿一史弹词·註》是一部 , 深受人们喜爱的长卷史诗 , 全书一共分四册一十二卷 。 其中 , 第一册四卷:1.说三代、2.说秦汉、3.说秦汉、4.说三分两晋;第二册三卷:5.说南北史、6.说五胡、7.说随唐二代;第三册上下共五卷:8.说五代史(上)、说五代史(下)、9.说宋辽金夏(上)、说宋辽金夏(下)、10.说元史 。 第四册(后加的明史)共二卷:11.明纪弹词註(上)、12.明纪弹词註(下)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诗必穷而后工”其意词人(诗人)要遭受一定的坎坷磨难 , 困窘后才能写出好诗词 。 杨慎多舛和坎坷加上自己的才华 , 铸成了《廿一史弹词》的辉煌 。 该弹词律(格律)有序、词本合乐如歌、平仄如唱、字句优美 , 通俗易懂;张三异父子 , 知白守黑砥砺前行的经历 , 注定了诠释上的文学功底 。 使人在看(听)《廿一史弹词·註》诗歌节奏中 , 领悟 , 读懂了上下五千年来华夏历史 , 及变迁的过程 。 在细读慢品弹词注解中 , 较清晰“看到”语句中的美的同时 , 加深那段历史印象 , 深知其中的原由和细节 , 感知读懂博大精深华夏文化重要性 , 和读懂它的玄妙之处的要领 。《三国演义》歌词出处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