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巅峰对话·健康管理丨“健康管理+保险”如何撞出火花?( 二 )


向雪:不久前 , 监管新规拟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占净保费上限从10%提高至20% , 看上去对于健康管理和健康险是利好 。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 , 就是健康管理听起来更像一个噱头 , 似乎保单里有它更好卖一些 。
汤子欧:20%不是比例的问题 , 是行业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有了这个新文件 。 过去 , 不管比例多少 , 只要保费收进来可以投资 , 投资的利润可以反哺承保 , 不管我是增值服务还是风控 , 其实业务良性运转就可以了 。 但是如今的时代大背景是资产端、投资端的资产回报率已经趋近于零甚至为负 , 保险行业必须要回归到保障的主营业务 。 整个保险行业都在反思如何真正发挥健康管理的风控作用 。
王慧哲:健康管理和保险之间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 。 更加精准和更加科学的健康管理数据能确保保险产品的风控有足够的数据底线 , 保险又能给健康管理足够的场景 。
向雪:提供健康服务过程当中 , 保险端的需求重要吗?健康管理服务是如何与保险结合的?
王珏:当然很重要 , 举个例子 , 有种疾病叫肺动脉高压 , 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 , 但是后期会进展到肺移植 , 肺移植后还要服用免疫制剂的抗排异药物 。 如果能加强药物的依从性 , 就可以延缓后期肺移植的进展 。 保险应该针对这样的疾病特点去设计 , 这对患者也是有益的 。 而一旦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增加了 , 药品的持续销量也得到一定增量的提升 。
保险公司设计这样的一款产品 , 无论是患者端还是制药公司 , 他们都愿意进行一部分的支付 。 保险公司、药厂和健康管理平台要结合起来 , 要对某个病种有深度认知 , 结合各自所长设计一个精准的为患者提供价值的保险产品 , 同时 , 保险公司、工业企业和平台也能实现共赢 。
保险和健康管理的融合之道
向雪:“健康管理+保险”的模式中 , 为什么保险公司不自己做而要和第三方合作?药企可不可以自己做?
朱浩荣:不是保险不能做 , 而是做得不够专业 。 很多细分病种 , 包括精神类的药物 , 它的依从性是决定这个疾病发展很重要的过程 。 保险公司是不是自身有能力 , 或者培养一个团队专门做是否有必要 , 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思考 。 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专业的团队 , 完全可以和它们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 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
汤子欧:“术业有专攻” , 现在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 , 西部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期 。 这个历史阶段 , 技术在各个垂直领域都有它的深度和壁垒 , 没必要从头建立 , 反而更应该广泛地合纵连横 , 更快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向雪:未来保险公司会不会自己做“健康管理+保险”的模式 , 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生存空间会变小吗?
王慧哲:现在不仅仅是健康管理保险公司不会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来做 , 同时保险公司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 。 银保监也在做一些试点 , 以后产销分离是保险公司大的发展趋势 , 即保险公司更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产品研发、风险控制、投保体的监测 。 各个行业专业化的细分会越来越明显 。
向雪:保险科技对于保险的赋能主要在什么方面?好人生科技和豆包网有什么区别?
汤子欧:好人生科技早年就是从决策树和图谱的角度出发的 , 比如来自美国梅奥医疗集团的1.08万种疾病鉴别诊断决策树 , 基于此帮助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进行智能核保、智能核赔、保险创新、过程风控 。 我们着眼两件事:风控和创新 。 有风控才敢放量增长 , 有创新才能放量增长 , 健康险需求从来都不是问题 。
王慧哲:作为在国内率先推出保险SaaS云平台的科技服务商 , 首先我们平台不卖保险产品 , 只是对保险场景下的各类数据进行应用和管理 , 无论是前端的产品、销售 , 包括销售佣金的数据 , 基本法的配置 , 也包括理赔端投保人的理赔数据 , 我们把它全部串起来 , 最前端我们赋能给保险公司 , B端赋能给中介机构 , 以及A端代理人 , C端我们赋能给投保人的保险获得感和服务的便捷度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