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拍卖理论为何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尽管能将拍卖双方的博弈心理都研究得透透的 ,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却没能预测到自己获奖 。
当地时间10月12日凌晨 , 米尔格罗姆家的门前来了两位步履蹒跚的老人 , 那是米尔格罗姆的导师罗伯特·威尔逊夫妇 , 也是他的邻居 。 门口的摄像机拍下了夜色也难掩的惊喜和兴奋 。
“保罗 , 我是罗伯特·威尔逊 , 你获得了诺贝尔奖 。 ”威尔逊对着门前的对讲机说道 。 过了好一会儿 , 米尔格罗姆似乎才接受了这一重大新闻 , “哇!是的 , 好吧 。 ”
对于这个消息 , 作为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奖者威尔逊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 接到诺贝尔委员会的通知时 , 他一度以为是个垃圾信息 , 甚至将家里的电话拔掉 , 委员会不得不转而联系威尔逊的妻子 。
诺奖委员会在陈述颁奖理由时指出 , 两位学者完善了拍卖理论 , 并发明了拍卖的“新形式” 。 “他们运用自己的见识 , 为难以用传统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设计出新拍卖形式 。 他们的发现 , 使世界各地的卖方、买方和纳税人受益 。 ”颁奖辞中这样写道 。
威尔逊和米尔格罗姆以其在拍卖市场设计、定价、谈判和其他与产业组织和信息经济学有关的课题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而闻名于世 。 两人一起或各自在通信、石油和电力行业的拍卖设计和竞价策略以及创新定价方案的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威尔逊还影响了包括米尔格罗姆在内的一代年轻经济学家 。
现年83岁的威尔逊此前已有两名学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 米尔格罗姆是继阿尔文·罗斯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本特·霍尔姆斯特罗姆之后 , 威尔逊第三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生 , 而此次师生共同获奖 , 似乎彰显了诺奖对拍卖理论的重视 。
拍卖更重要的意义是将资源匹配给更适合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拍卖理论为何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并非拍卖理论第一次获奖 ,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教授曾在上世纪60年代就对投标和喊价进行研究 , 提出维克里投标法 , 即赢标者付出的价格 , 不是自己所出的标 , 而是第二高标 , 因此也被称为第二高价投标法 。
拍卖看似离普通人生活很远 , 实际上在当今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政府通过拍卖来确定木材、矿产、天然气和无线电频率的出售权 , 并出售有价证券 , 如国库券、票据和债券 。 拍卖也是政府买卖商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 。
目前 , 最流行的拍卖方式分为四种:一是英国式拍卖 , 即叫价不断上升的增价拍卖 。 二是荷兰式拍卖 , 即叫价不断下降的减价拍卖 。 三是第一价格拍卖 , 即竞拍者在规定时间内 , 各自独立提交标书 , 价高者得 。 四是维克里对这一方式进行改进 , 物品仍归密封式拍卖中最高价叫价者 , 但成交价为第二高报价 。
威尔逊研究拍卖理论并不比维克里晚 ,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 他发表了三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 充分展示了理性的竞拍者如何高估他们竞拍的物品的价值 。 这是第一个研究“共同价值”场景的拍卖理论框架 , 即竞买人集体持有被拍卖对象的相同价值 , 但没有完整的价值信息 。
在论文中 , 威尔逊考察了“赢家的诅咒” , 即中标人的出价超过物品真实价值的趋势 。 赢家的诅咒会导致谨慎的竞拍者低估某件物品的价值 , 但当竞拍者对某件物品的真实价值持有不同的私人信息时 , 这一点就会变得棘手 。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 , 米尔格罗姆建立了包括共同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的理论 , 这两种价值观因投标者而异 。 在再次关注赢家的诅咒过程中 , 米尔格罗姆认为 , 英国的拍卖会(起价低、出价高)比荷兰拍卖(起价高 , 出价低)更能避免赢家诅咒 。 这是因为在英国拍卖过程中 , 竞拍者获得了更多关于物品价值的信息 , 而其他竞拍者则纷纷退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