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

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

文章图片

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

文章图片

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

文章图片

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

文章图片


人们往往会被二战时期日本所造的战舰所吸引 , 比如说大和号战列舰 , 在战列舰的光环下 , 日本在二战时期所生产的坦克就有点不堪入目了 。 虽然产量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同为轴心国的意大利 , 但质量上却一直好不到哪里去 , 就算是身为中型坦克的九七中战 , 以它15吨的重力在西方国家眼里也只是辆轻坦 。


独树一帜的日本坦克日本处于亚洲 , 而且向来比较更重视海军一点 , 陆军的地位很差 , 所以它接触坦克的时间并不是很早 。 在俄国内战期间 , 日本陆军首次接触了坦克这种武器 , 并深深认识到了这种武器能扭转战局的作用 。 于是日本先后引进了英国的马克4型(早期的菱形坦克)和法国的雷诺轻型坦克 。 因为数量不是很多 , 没办法组成一个单独的作战连队 , 所以这些外购的坦克都被编到了辎重部队中 。

因为身边没有什么可被参考的对象 , 所以日本人对坦克的研发还是挺有独创性的 。 1925年的时候 , 日本军方决定自行研制一辆坦克 , 两年之后1号战车诞生了 , 它全重18吨 , 前装甲最厚处达到了17mm , 主武器是一门57mm坦克炮 。 就以这个数值来看 , 1号战车的性能在1927真的不弱 , 甚至还超过了不少的西方国家 , 但日本军方对这辆坦克并不是很满意 , 原因是太重了 , 当时它们希望拥有一辆12吨级的坦克 , 所以造价比较高的1号试验车并没有被投入生产 。

1928年 , 日本军队重新开始对坦克的设计 , 而后就是八九式轻型坦克的诞生 , 1935年之前日本陆军对坦克只有轻重两种概念 , 并以20吨为界限 。 八九式的最初型号全重不到10吨 , 主武器是一门37mm炮 , 后来因为威力不足又被换成了57mm坦克炮 , 最厚处装甲依旧是17mm 。 这款坦克成为了日本在三十年代早期生产最多的坦克 , 在后来的诺门坎战役中 , 八九式坦克被证明已经过时了 , 但因为日本资源紧缺 , 这辆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很常见的 。
使用人力炮塔的豆战车二战前期 , 超轻型战车曾经一度盛行 , 而日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 在1930年的时候 , 日本陆军引进了一辆英国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 。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表明 , 这种超轻型战车并不适用于激烈的战斗 , 但是用于二线还是不错的 , 比喻巡逻或充当武装牵引车 。 所以日本在1934年推出了“九四式装甲牵引车” , 简称九四式 ,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豆式战车 , 叫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体型很小 , 值得一提的是 , 豆战车的炮塔并没有机械的转动装置 , 是人在里面抗着它转的 。

这辆战车全重没有到4吨 , 装甲最厚处有12mm , 主武器就是一门九一式重机枪 , 车组成员是两人 。 除了能对付只携带轻武器的步兵之外 , 这辆车很难和其它坦克进行正面对决 , 甚至一枚集束手榴弹就可以轻易的解决掉它 。 虽然日本人也清楚这一点 , 而且它本身的设定也是装甲牵引车 , 但由于日本陆军能使用坦克数量有限 , 它还是被当成了坦克来用 。 当谢尔曼坦克开进太平洋战场后 , 豆式战车几乎彻底的失去了它的作用 , 因为重量很轻 , 甚至整辆被击毁的豆式战车直接成了成了谢尔曼坦克上的附加装甲 。
身为日军主力的九五式和九七式诺门坎战役中 , 日本人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的八九式和豆式难以担当大任 , 当然他们的坦克可并不是只有这些 。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 , 为了跟上潮流 , 日本又开始新一轮的坦克研制计划 。 而后就是九七中战的诞生 , 当时日本已经开始有了中型坦克的理论 , 尽管这辆车15吨的重量难以和西方的中型坦克做比较 。 所配备的主武器最开始是57mm坦克炮 , 后来又被换成了穿透力更强的47mm炮 。 整个战争期间九七中战一共被生产了2123辆 , 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坦克 。

从结构上来看 , 九七中战的设计理念并不算太先进 , 炮塔为单人设计 , 虽然是中置结构 , 但却偏向了一边 。 这种设计是因为设计在车体上的机枪位太靠后了 , 炮塔被挤到了一边 , 是为了给机枪手留地方 。 车体前装甲达到了25mm而炮盾处足有50mm厚 , 这个厚度照比日本之前的坦克已经是提升了不少 , 在诺门坎战役中它也可以有效的对苏联坦克造成伤害 , 但到了太平洋战场后期的时候 , 九七中战的结局和豆式没有太多的区别 。

和九七中战一同上战场的还有九五式轻型坦克 , 同样由三菱公司生产 , 在1934年之后开始大规模的装备给日本陆军 。 面对和他同等级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 九五式明显的落到了下风 , 装甲就不用考虑了 , 二者同样装备的都是37mm炮 , 但日本的37mm炮因为使用的穿甲弹落后了不少 , 所以很难有效的打击350米之外的目标 。 其实战能力 , 被后来的盟军认为还赶不上一辆装甲车 。
结语——就算是超重型坦克也改变不了日本失败的命运日本的失败是必然的 , 因此到了后期他们的战略重心也主要集中在了本土防御上 , 期间日本也向德国一样 , 设计出了一款超重型坦克——“百式重战” 。 因为留存下来的仅有部分图纸 , 所以它的真实重量并不可考 , 只能从外观来判断 , 这辆钢铁巨兽已经超过了100吨重 。 其炮塔和前装甲厚度均为200mm , 侧面110mm , 而尾部装甲更是有150mm厚 , 主武器是一门105加农炮 , 早期的设计中它还有多炮的方案 , 所以还有47mm的副炮 。

据说这辆车被造出了一辆用于测试 , 但不久之后 , 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 而留存下来的一辆原型车也被销毁了 , 并且连个照片也没有留下来 , 所以日本当时是否真的造过超重型坦克这一点还有待考证 。 随着日本的失败 , 那些日式坦克也成为了历史 。

【欧阳龙|被当做谢尔曼附加装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实都是人力来转动的】参考文献《Artist rendition of the O-I》、《日本の戦车》、《日本坦克队战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