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半导体领域最具“罗生门”特质的 , 应该要属德州仪器了 。
自从淡出手机芯片市场之后 , 德州仪器的名号逐渐变得鲜为大众所知 , 但其实我们每一次打电话、上网、拍照等活动背后 , 都可能在与其制造的模拟芯片和数字处理器DSP产生亲密接触 。
有着80多年历史的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 简称TI) , 在模拟IC市场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市场份额 , 营收是竞争对手ADI的两倍之多 。
而其发明创造的比如全球第一个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第一款手持计算器、第一个单芯片DSP等等 , 都足以在半导体史册留名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关于其业界地位 , 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多赘述 。 不过当我们回顾历史上德州仪器经历的两次较大战略转折:
第一次 , 是上个世纪 , 从地质勘探转型半导体 , 在与仙童半导体的对战中屡次取得超越 , 最后却被迫放弃微处理器市场 , 专注信号处理器与模拟IC领域;
第二次 , 是本世纪初 , 不得不告别3G业务 , 将重心从手机处理器转移到汽车+工业等toB领域;
而每一次选择背后的原因 , 历史的书写者们却有着各自的看法:
一部分人认为 , 德州仪器踩准了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繁荣到泡沫破裂的时机 , 获得了持续增长的空间 , 是一种极具前瞻眼光的体现;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 , 德州仪器在两次变革中都没有把握住机会 , 电脑处理器市场败给英特尔 , 手机芯片被高通挤压 , 没有做出顺应市场规律的产品 , 只能退居幕后做起上游生意 。
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航母”转向 , 背后原因自然不是如此简单就可以归纳总结的 。 当然 , 真相如何也并不那么重要 。
我们只需要看到结果 , 与德州仪器同时期的仙童半导体 , 在技术上的出色毋庸置疑 , 但商业也一样没能勇往直前 , 人事、产品等看似不经意的动荡就能将整个企业陷入风雨飘摇 。
而德州仪器在每一次变轨之后 , 都能够在极其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打败竞争者 , 重新确立自己的泰斗级地位 。
无论其选择的前因如何 , 这一结果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而思考的角度之一 , 就是回归到一个个历史时刻 , 去经历其所经历的 。
变轨1:从地质勘探队到半导体领军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全球对石油的需求 , 而两个青年J·克莱伦斯·卡彻和尤金·麦克德莫特 , 看到了得克萨斯州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 , 在1930年 , 创建了一个小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地球物理业务公司”(GSI) , 这就是德州仪器的前身 。
GSI的生意一直不错 , 到了二战期间 , 又得到了国防电子产品的订单 , 开始将信号处理技术应用在潜艇侦测、空军雷达系统等产品上 , 这一度占到GSI销售额的80% , 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1946年 , GSI创建了电子设备实验室和制造厂 , 1951年重组并更名为“德州仪器” 。 此前的经验告诉他们 , 半导体是一个极具前景的行业 , 处在刚要起飞的黄金点上 。 于是这个连真空电子管生产和使用经验都没有的公司 , 开始积极切入新赛道 。 为什么这个半导体新秀能截胡仙童半导体的许多次发明“第一”?
一方面 , 是顶级科学工程师加持下的产研结合 。 1954年 , 德州仪器以25000美元从西部电子公司那里购买了生产电子晶体管的专利 , 同年开始制造和销售晶体管 。
此后 , 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戈登·蒂尔在德州仪器担任研究主任 , 在1954年研制出了第一个商用的硅晶体管 , 德州仪器成为当时唯一一个批量生产硅管的公司;
1958年杰克·基尔比又提出创新 , 将微型电路蚀刻在一块晶片上 ,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 德州仪器又成了当时唯一能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