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文章图片
远眺深圳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丰 摄
新华社深圳10月13日电题: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建华、周强、王丰
40年前 , 中国创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 它们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 。
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 , 也为世界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 。
文章图片
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 一段视频还原了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的场景 , 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
文章图片
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 资料照片
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 , 开启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探索 。
在传统观念意识里 ,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是一对悖论 , 是不能相容的 。
年逾70的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原总经理梁宪回忆当年遭到的非议说 , 国内有人甚至指责深圳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试验场 。
中国经济特区被赋予了突破理论认知的试验田角色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1992年初 , 邓小平到深圳视察 , 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
如今 ,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 平均每天逾7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 2019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 。
2万张照片 , 85岁的摄影师李志均用镜头记录了珠海的沧桑巨变 。 40年前 , 一个警察、一条马路、一组红绿灯是珠海的写照 。
如今 , 珠海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休闲城市 。
文章图片
珠海中心大厦和远处的澳门景象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晔华 摄
坚持市场化导向 , 是经济特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 。 邓小平再度视察深圳的同年 , 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沿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方向 , 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一路闯关 , 从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到自主创新占据产业链中高端 ,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40年来 , 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经济特区拔地而起 , 产业结构脱胎换骨 , 跨国企业纷至沓来 。 厦门已从紧张封闭的海防前线崛起为国际资本青睐的开放之都 。
文章图片
福建厦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
英国《经济学人》曾如此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 , 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
经济特区奇迹 , 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这是在长期经验探索基础上的重大理论总结和突破 。 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 。 郭万达说 。
本质上是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 他说 。
创新增强自身制度生命力
在深圳的南头古城里 , 南北街装扮一新 , 店家们8月26日开始恢复营业 。 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身为整洁的文化街区 。
文章图片
深圳南头古城南北街示范段开街营业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毛思倩 通联
南头古城已有近1700年历史 , 被称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 。 改造前 , 这里有各类房屋近千栋 , 物权利益相互交错 , 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实践 , 是中国制度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表现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 , 许多西方政治分析人士断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和失败 , 将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两大遗产 。
然而 , 西方断言在中国奇迹面前崩碎了 。
在40年发展历程中 , 中国经济特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改革 , 成为展现中国制度生命力的橱窗 。
2018年 ,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 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 , 中国建成的首个跨越粤港澳三地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 。
推荐阅读
- 中国保健品40年沉浮录:神话、金钱与谎言
- 中国加入RCEP,退出的印度为何又再次提起中国?
- 为何中国总能化险为夷,而美国却总把好事变坏事?
- 即使上哈佛,国人成材率也不高
- 美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禁止美国投资者对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答记者问
- 是谁救了福尔摩斯的命?
- RCEP成功签署 美国和西方一些精英再次看错了中国
- 一个清净的中国人
- 美国|美方禁止美投资者投资部分中国企业 商务部回应
- 中国的脱贫智慧|破译中国减贫奇迹的制度密码 “中国的脱贫智慧”网络主题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