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二 )


没有准确的台秤、量杯、量匙、钟表、温度计等称重、计量、计时、温控手段 , 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烘焙厨房 。 烘焙菜谱更准确的说应是配方 , 它把用料、发酵时间、火候都精确到毫升、克、分钟、摄氏度 , 它们是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比例关系 , 可以自己按比例调整 , 但不能轻易打破比例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成套的各种量杯、量匙是西式烘焙离不开的就说温度吧 , 常用于混合酵母的微温二字 , 是指32摄氏度 , 而面包面团的最佳发酵温度是24-29摄氏度 。 每一处都明明白白 。不同食材的温度特性也非常不同 , 黑巧克力、白巧克力的融化温度、冷却温度、保持温度各不一样 , 相距不了几度 , 但就是不一样 。 这些都是烘焙师需要掌握的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烘焙还要考虑海拔因素 。 600米以上海拔高度 , 就需要考虑水沸点下降到98摄氏度的影响 , 就必须要对配方和时间做出调整 , 以补偿气压变化的影响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烘焙之所以对计量要求如此严格 , 是因为烘焙大多要经历配比、发酵到加热整个过程 , 可以理解为一个需要严格限定条件的化学和物理实验过程 , 如果某个条件不成就 , 那么结果就会走样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烘焙需要通过正确的发酵形成气体、利用气体受热膨胀 , 同时还要借助面团本身的力道来束缚气体已便准确成形 。 另外 , 淀粉的糊化、蛋白质的凝固、脂肪的融化、食物表面的褐变 , 也就是美拉德反应 , 都需要特别精确的条件 。类似化学实验的烹饪 , 都会非常在意精确 , 比如中国人做豆腐、做凉粉 , 主要材料当然都是要上秤盘的 。烘焙确实很精确 , 其他西餐呢?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煎牛排其实对温度也要求很精确 , 它可以靠厨师的经验完成 , 但如果你有个温度计 , 在家做会方便很多 。 三成熟牛排的内部温度是54-56摄氏度 , 五成熟牛排的内部温度是57-62摄氏度 , 七成熟牛排的内部温度是63-68摄氏度 , 全熟的内部温度是71摄氏度 。 相比起用手感 , 用温度计直观多了 。回忆一下 , 你看不到西餐大厨们在做放盐这个厨房最基本、最重要动作时拿出天平、量匙 , 他们总是非常自信的用大拇指和三根手指直接抓盐撒盐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to taste , 依各人口味 , 酌量的意思 , 这就是西方人的适量盐是调味品之王 , 用手抓 , 胡椒是香料之王 , 你也多是看到厨师们拿着胡椒研磨器豪放的拧阿拧 , 这说明做菜调味这件事对精度的要求和落实方式 , 东西方都差不多 。03为什么最后发现大家的做菜精度都差不多不同食材、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人群都会对做菜调味有不同的要求 , 不要说不同的人群 , 就算同一个人 , 在不同的季节和心情下 , 对吃盐吃辣吃酸吃烫的接受度也会不同 。 所以调味的尺度其实是一个变量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纪录片《人生一串》剧照另一方面 , 现在调味品很多 , 即使是同一种东西差异也很大 。 比如酱油分等级 , 醋也分酸和很酸 , 不同料酒会赋予菜个性完全不一样的香气氛围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国外的鱼露作坊要想用得好 , 需要的反复实践、摸索 , 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另外 , 大家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厨房环节 , 就是尝菜 。比如盐不应该是一次放足 , 需要边放边尝 , 直到准确 。 但是如今好像厨师尝菜已经成了食客或者看客接受不了的事情 , 这本身是奇怪的 。 不仅菜要尝 , 很多调味品 , 都要先尝后用 , 比如豆瓣酱 , 不同豆瓣酱味道差别很大 。1957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对过去秘而不宣的技术
尝菜不卫生吗?别忘了行业有体检上岗要求 , 还有尝菜换勺这个基本的职业道德嘛 , 最重要的 , 吃饭要专心 , 不要东想西想 。从进入电视时代再到网络视频爆发 , 菜谱视频不约而同摒弃了厨师“尝”这个环节 , 转而用精确的度量衡来教做菜 , 这样看起来是不膈应 , 是卫生直观 , 但其实是对厨艺的一种扭曲 , 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误导 。厨房里你看不到台秤、量杯 , 但舌头在把关 。调味的观念也会变化 , 如今 , 调味放盐这样基本的事情 , 也是有不同观念的了 。 过去的观念是别放盐太早 , 要么是忌讳高温破坏碘盐 , 要么担心不容易炖烂肉 。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不再担心缺碘 , 另一方面 , 有很多人较真做了严格测试 , 结果认为早放盐不耽误火候 , 但早放盐对于入味却明显更有好处 。04做菜要不要那么精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