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看人,国人不配有文化(之二)

猫眼看人 , 国人不配有文化(之二) 《送孟浩然之广陵》 , 至少有丁启阵教授提到过“烟花”句可能是写孟浩然“寻花问柳”的事 , 可是篇中别的句子怎样地描写“寻花问柳” , 则语焉不详 , 你能读懂第三句写的也是寻花问柳 , 第四句写的还是寻花问柳 , 全篇都是说“寻花问柳”的事儿吗?一篇文章有且只能有一个中心 , 一个主题 , 你能同意吗?《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中心就是“寻花问柳” , 就是赞美“寻花问柳” , 你能同意吗?扬州 , 当时可是全国的色情服务中心 , 在一年最热销的季节里到那个所在去 , 奔的是什么 , 再明说出来 , 那就不是“诗”了 。 色情消费 , 我们现在的观念是批判的 , 可是略往前(民国)看一看 , 甚至再看远一点 , 在唐时 , 那可是绝对的高雅、时尚、让人向往啊 。 据给西门庆拉皮条的王婆说 , 色情消费这行当 , 一要有钱 , 二要有闲 , 三要有一个好身体、好家伙 。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 这就应当是人最得意的状况了 。 第三句说的是“孤帆”行行已“尽” , 怎么理解——想象能力 , 读诗必须要有想象能力——应该是已经到了扬州了 。 第四句说的是“惟见”之遗憾 , “孤帆”什么的都看不见了 , 再使用你的想象能力 , 什么都看不见 , 只能想象了——故人已经到了扬州了吧?他想干什么他就能干什么了吧?全文一个中心:嫖 , 一个想法:向往 , 第三句 , 第四句依次加强 , “孟浩然这个老小子 , 太让我羡慕嫉妒恨了 , ”李白就是这个想法 , 岂有它哉!野鄙村夫批曰: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整箱银两买欢笑 一段骨髓自在流拙帖名为之二 , 是因为之一发帖不当 , 被值班编辑转移并且关闭讨论 。 为求朋友们的指教 , 特将之一也附在下面 , 方便就教于大家 。猫眼看人 , 国人不配有文化 。 看官休要动怒 , 待在下一一说来 。有一个词“喋血” , 课本把“喋”一字解为“血流满地的样子”你认为对吗?你当然知道这个词属于一桩凶杀案,你能根据课本的解释分清谁是凶手,谁是死者吗?“喋血 , 汉语词汇 , 形容血流遍地 , 指杀人很多 。 也作蹀血 。 ”这是百度来的内容 。 狗屁不通 。 蹀 , 才是本字 , 从足 , 踱步义 。 蹀、喋 , 形近致讹 。 以讹训义 , 焉能不错?杀了人 , 自然血流于地 , 杀得人多了 , 血也就成了片了 , 操刀人于是可以在死者的血上面“蹀”上一“蹀”了 。 杀人者的凶残模样 , “蹀血”一词表达准确 。 误为“喋”就无法在字义上说得通了 。 胡诌出一个“血流满地的样子” , 也就是他自己相信罢了 。 释义引用的例句有一条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查刘和珍 , 是命案的受害人 , 怎么就成了凶残的杀人犯了呢?惜乎 , 鲁迅先生始终挑剔文字 , 也难免一旦失蹄 。 连横先生作的《台湾通史》有一句“朱、林(朱一贵、林爽文)以下 , 辄启兵戎 , 喋血山河 , 藉言恢复 , 而旧志亦不备载也 。 ”这里的“喋血”一词的使用也属不通一类 。 喋血是说朱林杀人 , 还是被杀 , 读者能理解吗?即便是在“血流满地”的意义上使用“喋血”一词 , 也超出了“地”的范围 , 而至乎于“山” , 血 , 可以流满地 , 却绝难流满“山”状态的“地” , 并且“山”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地”;更有甚者扩大到了“河”的范围 , “血”即便能流满遍地 , 流满遍山 , 也不大可能流满“河” , 河水滔滔 , 即来即走 , 血色饶鲜艳 , 如何能铺满?现如今“喋血”一词滥用 , 用而不错者 , 未之见也 。看官也许会说 , 字词古今义或有变化不同 , 不可拘泥于古义也 。 我对之也表示反对 。 社会生活处于变化中 , 人们使用文字也会发生变化 , 这是无法避免的 。 但是不管怎样的变化 , 也不能将“喋”一字解出“血流满地的样子”的结论来 , 这 , 不是文化 , 这是亵渎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