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守护生命之花( 二 )
“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本质区别在于时间 。 ”陈志说 , 患者在出现急危重伤病之后 ,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院前急救 , 会导致救命的关键时间窗口关闭 , 即使设备再好 , 水平再高也无法挽救生命 , “所以院前急救是患者有机会得到全面深入的院内抢救的基础和前提 。 ”
因此 , 推进普及急救技术 , 让社会大众掌握急救的技能 , 对于挽救生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
急救事业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
上世纪60年代有一篇著名的通讯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 它讲述的是山西省平陆县的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 , 因为当地没有救治的药品 , 最后由中央指派空军运送药物救治的故事 。
从急救的角度出发 , 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 反映出急救对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 , 也表明了建设好急救体系对于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必要性 。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 , 国家就高度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 , 上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 参照苏联急救站体制 , 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门急救机构—急救站 , 承担对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 。 上世纪80年代初 , 各地对急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投入不断加大 , 建立、健全城市急救站 , 并不断提高急救站院前院内急救能力 。 同时 , 各类医院也借鉴国际惯例逐步建立了急诊科 , 承担起部分院前和院内急救功能 。 上世纪90年代前后 , 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各地纷纷建立 , 并形成了多元化急救模式 , 中国急救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
陈志表示 , 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 , 我国急救体系取得长足的发展 。 但是 , 急救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匹配 , 是社会发展中需要补齐的一个短板 。 各地在发展急救事业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 县级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仍然薄弱 。
例如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各地差异就很大 。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 120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是独立型的 。 但是大多数地区是依托型或者是指挥型的 。 而县级120则基本设在县医院的急诊室 , 急救网络发展滞后 , 急救人才缺乏 。
“急救模式的混乱 , 对急救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效应 。 ”陈志对此表示担忧 , 政府投入不足 , 缺乏国家急救立法是主要原因 。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 特别是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 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 , 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投入 , 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 ”陈志说 。
社会大众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是促进急救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家卫健委2013年公布的《院前急救管理办法》要求所有120院前急救机构都要大力开展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工作 。 各地也在纷纷推进医疗急救培训 , 例如北京市2017年急救立法规定属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大纲并监督指导社会急救科普培训工作 。
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 全国31个省级红十字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全部开展救护培训工作 , 其中27个省级红十字会设有直属救护培训机构 , 全国还有近200个地市级及部分县级红十字会设有救护培训机构 。 全国红十字系统每年培训救护员超过300万人次 , 普及救护知识达1000万人次 。 但这相比起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 还是依然略显不足 , 有待加强 。
构建大急救体系
在采访中 , 许多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人表示 , 虽然当时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 , 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忘记 。 “不仅如此 , 真正遇到需要施救的情况 , 敢不敢下手也是个问题 。 ”小蕾告诉采访人员 。
“第一目击者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 ”陈志表示 , 院前急救包括120的专业抢救和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施救 。 很多时候 , 急救车不能在最佳时间窗口期到达现场 , 所以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施救同样是120专业急救的重要基础 。
推荐阅读
- 韩剧集合处|斗士毛洪涛付出了生命, 撕开了名校遮羞布, 有的人却在玩沉默是金
- 最强蜗牛|辐射避难所获取幸福,最强蜗牛成为最强战神,保卫庄园守护果实!
- 中国新闻网|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 北京日报客户端|聚焦医药健康发展新机遇,中关村生命园发展论坛启幕
- 央视军事|最近!最真实!最震撼!70年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记录抗美援朝
- 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黑熊咬死人,应急救援机制为何又失灵?
- 英雄|为将军守陵,此生不改——记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的老兵徐振明
-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网站|金山城管:严查安全隐患 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东方网|如何用教育去守护孩子的纯真?知名教育博主这样说
- 客户|君康人寿再推新品“臻爱传家”守护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