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国的精英都出自什么家庭?这个统计太骇人了,彭珊珊:150年来

本文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转自:boya-luntan
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国的精英都出自什么家庭?这个统计太骇人了,彭珊珊:150年来
文章图片
李中清(JamesLee)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之子 ,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中国大量财富所有者的金钱来自地产经济的爆发 , 尽管都是社会不平等现象 , 但这与此前的直接剥削还是不尽相同的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 , 在过去的150年中 , 中国的教育精英 , 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四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 , 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 , 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 , 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 , 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 , 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 , 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农子弟;
1994—2014年 , 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 , 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
这些数据来源于Lee-Campbell(李中清、康文林)领衔的中国教育精英大数据库 , 这是一个“基于个人层面的、自1760年至今中国教育精英社会与地区来源的数据库” , 其中包括绝大部分清代举人、贡生、进士和官员(1644—1911)、大部分中华民国大学毕业生和公务员(1912—1949)、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毕业生和众多中国211工程大学的校友(1949—) 。
李中清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历史系 , 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史研究 。 他从2007年开始与南大学者梁晨及其团队合作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精英群体及其社会来源 。
在11月7日进行的北京论坛史学分论坛上 , 李中清以《中国教育精英四段论》为题首次向国内外听众介绍这项研究 , 并在会后接受了采访人员的采访 。
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国的精英都出自什么家庭?这个统计太骇人了,彭珊珊:150年来
文章图片
科举考试模拟图
数据显示 , 寒门子弟在清代进士中的比例要明显低于明朝 , 而到了晚清只占全体进士的10%左右 , 占贡生和举人的20% , 绝大部分的中高级科举功名由官员子弟掌控 , 这是此阶段中国精英教育学生来源最显著的特征 。 民国以后 , 情况迅速转变 , 商人与专业技术人员子弟成为教育精英的最主要来源 , 总体比重超过六成 , 在一些私立院校甚至达到九成 。
李中清表示 ,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校学生资料相对开放和完整 。 民国约有18万大学毕业生 , 目前他们收集了10万份左右来自25所大学的学生记录 , 其中超过8万份来自17所大学的记录已经输入电脑 , 供以研究 。
这些高校大多地处北京、长沙、福州、广州、杭州与上海 , 其中包括: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中法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等等 。 目前他们正在调查南京和其他地方的数据 。
1953年至20世纪末的调查成果此前已经发表 , 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 1949—2002)》一书(三联书店 , 2013年)出版 。 研究认为 , 这一阶段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 , 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占据相当比重 。 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等制度安排推动了这种改变 。
报告还表明 ,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精英大学中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与人数均有下降 , 在自主招生体系中这一转变更剧烈 。 但在普通高考体系中 , 来自蓝领阶层家庭(农林牧副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学生总体比例则相对稳定 。 而以苏州大学为例 , 干部子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 越来越多的干部是商业或企业干部 , 而非传统认为的行政管理干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