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黄铮:80后小伙“奇遇记”(三)


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黄铮:80后小伙“奇遇记”(三)
文章图片
2018年7月26日 , 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 , 崛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
对拼多多和黄铮 , 外界一度褒贬不一 。 其实若能仔细厘清黄铮的一些思路和概念 , 就能理解他和他的拼多多为何会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 。
黄峥对“保险”的理解很有趣 , 用他的原话说 , “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 。 他认为很体现资本主义 , “富人”有资本 , 因此抗风险能力强;“穷人”钱少 , 抗风险能力弱 。 于是“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这种抗风险能力 。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产品 , 但终归来讲 , 保险进一步促进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的转移 。
而黄峥之所以说它是资本主义的极致 , 是因为它进一步放大了资本的力量 。 如果市场是高度有效且不受干扰的 , 那么推演下去 , 富人越富 , 穷人越穷 。 在黄峥眼中 , 巴菲特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 , 他把通过卖抗风险能力(即保险)收起来的钱放进了那些有护城河、能产生复利的果园 , 让雪球越滚越大 。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 , 黄峥却没有像巴菲特那样 , 通过保险和投资赚钱 。
恰恰相反 , 他曾非常坦诚地提出一个想法——有没有能够倒过来的保险 , 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存不存在一些机制 , 能让穷人也卖一些自己的抗风险能力给富人 , 从而实现让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黄峥接下来举的一个例子已经无限接近于创办拼多多的初心了 。 他想 , 如果有1000个人在夏天就想到冬天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 , 他们写了联名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 , 并愿意按去年价格出10%的订金 。 这种情况下 , 工厂愿不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
很可能愿意 , 因为工厂从这个订单里获得了一种需求的确定性 。 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 , 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 。 工厂甚至可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 , 以此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 这不就是工厂用“30%的折扣”向这1000个人购买了一份“保证在未来购买这件商品”的保险吗?
在黄铮看来 , 拼多多之于淘宝、京东的一个最大的差异点 , 可能是他们的供给流通模型完全不一样 。 拼多多想做的事情不太一样 , 它更为强调(或者说适当驱动)流通侧消费者需求的暴露和集中化 , 这样一来 , 才有代表消费者去和供给侧谈判的底气 。 当然 , 这对于供给侧也不完全是坏事 , 他们虽然部分让渡了价格 , 但是却更清楚地感知到了一定量级的消费者的意愿 。 接下来的谈判 , 只不过是普通人希望给自己未来需求的确定性谋得一个市场化、产品化、货币化的价格 。
黄峥对这种“穷人”的“保险”理解极为深刻 , 他相信 , 每个人(无论穷人和富人)对自己的意愿 , 对于自己在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是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的 。 而且这种个体对自身某个行为的确定性的把握 , 对满足需求的供给方一定是有价值的 。 因为本质上讲 , 它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 , 帮助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更有效配置 。
而拼多多 , 或者说电商这种业务模式 , 不过是黄峥心中“反资本主义”的一次实践 。
但拼多多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可回避——假货 。
黄铮并非没有发现拼多多的这个问题 , 他甚至曾提出一个“电影院现象”的概念: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 如果前排的人站起来了 , 你怎么办?要不要跟着站起来?你后面的人呢?如果最终大家都站起来了 , 是不是就把本来可以坐着看的美事 , 变成了都得站着看的辛苦事?
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 , 而在黄铮看来 , 对这种现象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大范围整肃 , 另一种则是利用渠道 。
显然 , 他没有选择第一种:“打假我们学不了天猫 , 没等我们做成天猫 , 就先成了‘死猫’ 。 ”而对于第二种 , 黄铮确实正在进行 。 在他看来 , 既然有部分供应商造假 , 导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 那能不能通过让利渠道的方式 , 把部分成本摆在明处 , 从而杜绝掉恶意破坏规则、牟取私利的个体?看起来似乎可行 , 但实现起来却有不少困难 。 因为黄峥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暂时很难落地的方向——区块链技术 , 他只提出了一个现阶段基本无法实现的愿景:“应该考虑让这种确定性传递的产品化过程去中心化(因为它场景太多 , 情况太多) , 并且要能在这种相对去中心化的“确定性产品”生产流通的过程中避免欺诈 。 不知道区块链是不是适时为这种“反向保险”而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