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温|刘伯温在明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二 )
刘伯温的太史令 , 相当于现代国家气象局局长兼天文台台长 。
文章图片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 , 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 , 定都应天(今南京市) , 国号大明 。 明王朝正式建立的 , 朱元璋擢升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
"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 先秦时期 , 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 ,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 国君置御史 , 则开始于秦朝 , 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 一直延续到清朝 。
到了东汉时 , 始设置御史台 , 为王朝的监察机构 , 职掌握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 , 御史中丞副之 , 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
文章图片
唐朝贞观之前 , 御史台仅仅风闻奏事 , 没有司法权力 。 贞观间 , 御史台设置台狱 , 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 。 开元十四年(726年)后 , 专设受事御史一员 , 以御史充任 , 每日一人轮流受理词讼 。 从此 , 凡重大案件 , 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 。 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 , 刑部负责复核 , 同时报御史台监审 。 元代的御史制度空前发达 , 御史台直接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 , 与行枢密院、行中书省并立 。
文章图片
明初 , 延袭元制 , 也设有御史台 , 左、右御史大夫分别为邓愈与汤和 , 刘伯温与章溢为御史中丞 。
洪武十三年(1380年) , 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 , 更置都察院 。 其职守是 , "纠劾百司 , 辨明冤枉 , 提督各道 ,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 都察院的主官为左、右都御史(即原左、右御史大夫) , 左都御史主掌都察院 , 右都御史辅之 。 左、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其下的左、右副都御史(即原御史中丞) , 正三品 。
刘伯温的御史中丞 , 为御史台正三品副职 , 相当于现在的监委副主任之职 , 属副部级高官 。
文章图片
洪武三年(1370年) , 朱元璋授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 。 十一月 ,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 , 又加授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 , 封诚意伯 。
先说说弘文馆学士 。
弘文馆最初始设于唐朝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 李世民招集天下名士 , 充实到修文馆中 , 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入馆 , 号称"十八学士" ,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 。。 唐武德九年 , 唐太宗李世民一即位 , 就将修文馆改名弘文馆 。
文章图片
学士为长官 , 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 。 明初亦设弘文馆,刘伯温为学士 , 不久即废 , 其职责与品秩不详 。 宣德间 , 复建弘文阁 , 不久并入文渊阁 。
再说资善大夫与上护军 。
资善大夫是"散官" , 是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 。 散官也始自隋朝 , 是加给文武重臣的荣誉称号 。 官员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 , 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 。 刘伯温的御史中丞与太史令 , 就是有职有权的职事官 , 资善大夫就是一个官名 , 而无实际职责 。 资善大夫虽然有名无实 , 但是 , 却可以反应出一个官员的职级 。 资善大夫始设于金朝 , 为正三品下 , 元代升为正二品 。
推荐阅读
- 皇后|明朝最冷血皇帝:亲手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打死,只因皇后做了这事?
- 明朝|土木堡之变到底给明朝带来什么影响? 主要有三
- 明朝|满人入关后,为何要大肆屠杀明朝宗室而留下骂名?因为好处太多了
- 官员|明朝的繁荣和这四个制度离不开,招招严格却很有效
-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能够证明明朝对世界了解吗?
- 太监|朱元璋严禁太监干预政事 为何明朝还是太监当道
- 崇祯|崇祯自缢前最后几天, 明朝文官士大夫言笑自若、丑态百出
- 李自成|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洗清李自成300多年冤屈,大清阴谋被揭穿
- 明朝|元明清明清疆域变化:从地图看清朝是如何收拾明朝留下的残局的
- 皇陵|元朝皇陵没发现,明朝皇陵没人盗,清朝皇陵却无一幸免,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