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最新电邮:面对美国做好两件事!未来华为要逐步由专家来当家,不是谁官大谁拍板…( 二 )


专家们一时半会做不出大的贡献
当然 , 任正非深知 , 华为的专家团队建设或者变革刚刚起步 , 相关体系、建设等需要从某个部门开始实验 , 之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 另外 , 华为专家团队同样需要优胜劣汰!
在电邮中 , 任正非的原文是这样说的:“现在我认为专家队伍的变革先不要到市场推广 , 先在ICT研发试验 , 找个产品线先摸索 , 摸出经验再说 。 试点的规模不要大 , 声音不要太响 , 摸着石头过河 , 每走一段 , 我们再讨论一次 , 不断前进 。 ”
任正非强调 , 要推动专家垂直循环起来 , 这样优秀的人能很快、很容易冒上来 。 否则按层层垒土的方式 , 等到我们的新员工进来要当院士的时候 , 应该是70岁到80岁了 。 现阶段要重点关注 , 如何让新的优秀员工快速获得提拔 , 避免论资排辈、整齐划一的晋升控制模式造成优秀人才流失 。
“要给予外来专家、新进博士、天才少年适当的辅导、合理的评价和耐心等待 , 他们是我们明天的希望 。 他们一时还摸不清公司的架构 , 一时半会儿做不出大的贡献 。 可以让资深的退休专家来做他们的导师 , 帮助他们熟悉公司的技术框架 , 加快成长步伐 。 ”任正非同时指出 。
任正非表示 , 对外招专家要尊重 , 他们的外部经验利于我们内部补充和提升认知 ,对公司也是一种贡献 , 专家要合理流动 , 目的是为了让专家丰富知识、理解客户 , 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产品、技术、理论 , 便于更好的修正 。 然后再杀回马枪出来 , 做领袖 。 同时 , 要促进跨学科专家的日常交流活动 , 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喝杯咖啡是有可能碰撞产生新想法的 , 就有可能形成综合优势 。
以下是任正非签发电邮全文: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研发专家代表及专委会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7月15日、20日、21日
公司的人才管理机制 , 要有利于专家和人才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 。 管理机制的落后 , 会抑制创新 , 抑制我们前进 , 抑制我们进步 。 研发工作跟生产系统工作是不同的 , 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做调整 , 要改变我们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制度和长远看法 , 要向美国、俄罗斯……学习尊重专家 , 否则就无法正确地发挥出科学家、专家、人才的价值 。 专委会以能力提升为中心 , 要对专业能力规划、专家能力评价承担责任并赋予权力 。 专家要赋予专业决策权 , 类似总会计师对能否入账做出最终决策那样 , 从部门首长那里分权 。
一、公司实现多元化管理 , 避免AT权力过于垄断 , 赋予专委会一定的人事权 , 与AT分好工 , 给予专家合理评价和有效激励 。
公司要避免AT团队垄断权力 , 造成评价的单一性 , 以及价值观的扭曲 。 要赋予专委会一定的人事权力 , 管理多元化 。 专委会负责评定专家的专业能力 , AT负责评定人员的责任贡献 。
专委会要切实发挥起作用 , 负责人员的能力管理 , 但不一定要对人和作战项目进行调度 。 AT团队更多是安排专家的作战位置 , 并基于作战结果进行评价与任用 , 推动专家成员的循环更替 。 评聘有所分离 , 聘用制是科学的 。 拿过去的教育体系来说 , 教师下个学期拿不到聘书 , 到了这个学期末就很着急 , 因为好教师肯定拿聘书还涨工资 , 学校是比较教育质量 。
对专家简单的以岗定级、以产品规模定岗的机制要废除;专家职级一定比主官低的限制要取消 , 专家系统里不能论资排辈 。 专家报名认证 , 也不能由行政团队来审批 。 对专家的定级 , 要以其贡献和能力来综合确定 , 对此要尽快改革过来 。 专委会要拿出专家认证的标准 , 要以进度来评价他的能力 。 有些探索性、未来型研究项目是对不确定性的探索 , 短期很难出结果 , 但长期很有价值 , 要持之以恒的攻坚突破 , 所以 , 不仅要长期坚持投入 , 更要对专家以及他的研究团队考核 , 从开始的时候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 , 可以用形象进度 , 基于研究的进度和过程结果对专家给予肯定 。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考核机制 , 梵高是会饿死的 。 对失败的项目也要给予客观评定 。 在不确定项目中 , 坚决支持给予专家空间 , 要认可失败的研究与创新项目也是成功 。 特别是研究项目 , 大部分都可能会失败的(如果大部分是成功的 , 那说明太过于保守了) , 但至少培养了人才 。 不能因为研究项目失败 , 就全盘否定 , 也不能因为研究项目成功 , 就全盘肯定 。
对于专家的评价 , 要与技能提升和积累结合起来 , 由专委会负责给予评估 , 同时和AT的绩效评价一起 , 做出最后的综合评议意见 。
二、专委会设置要按专业领域能力划分而非行政部门来划分 , 负责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 掌握技术宏观方向 , 坚持专家评专家 , 选出各类领军人物;专委会的结构上 , 要实行任期制 , 老中青相结合 。 高级专家要精专于长 , 矢志不移地追求 , 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中级专家要有一定范围的流动 , 给相关领域带去活力 , 更好地激活组织 , 有计划、有策略地跨领域、跨部门流动;年青的专家要甩开距离 , 大胆流动 , 去吸收宇宙真气 , 去吸收丰富的地气 , 有小小的成功 , 知晓成功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