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一个经久不衰的阴谋论

_原题是: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 , 一个经久不衰的阴谋论
“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阴谋论 。
袭击|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一个经久不衰的阴谋论
文章图片

这种论调认为 , 罗斯福事前掌握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 , 但他选择按兵不动 , 因为美国当时的反战力量很强大 , 罗斯福希望以珍珠港为代价 , 换取对日开战的民意 。 相信这个阴谋论的人 , 不但对情报部门的运作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 也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 。
【袭击|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一个经久不衰的阴谋论】美国情报专家罗伯塔·沃尔斯泰特 , 在她1962年出版的《珍珠港:警告与决策》一书中 , 如此解释为何罗斯福政府没能准确判断日军对珍珠港的袭击:“事后看迹象总是清楚的 。 ……我们现在能看出它当时预示著什么样的灾难 , 因为灾难已经发生 , 但在事发之前迹象总是模糊不清 , 有各种互相矛盾的理解……”“总之 , 我们未能预见到珍珠港事件 , 不是因为缺乏有关资料 , 而是因为无关资料太多了 。 ”
具体而言就是 , 从1941的1月到12月 , 美国各情报机构不断获得与珍珠港相关的信息 , 但同时也不断获得更多的非珍珠港方面的信息 。 这些海量的信息是杂糅在一起的 。 要从海量情报资料中 , 将并不算多的、与珍珠港袭击相关的讯息识别出来 , 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阴谋论者恰恰在这个地方犯下了逻辑错误——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已成事实之后 , 他们很轻易地从情报资料中找出了与珍珠港相关的那一小部分 , 然后就推论得出了“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的结论 。
相似的逻辑错误 , 也让这些人坚信另一个神话——“池步洲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电 , 但美国人的傲慢使他们与这一重要情报失之交臂” 。 池步洲破译的是一份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全权大事野村吉三郎的密电 , 密电中提到:
(1)立即烧毁各种密码电报本 , 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 , 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
(2)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转存于中立国家银行;
(3)帝国政府决定照御前会议采取断然行动情报 。
然而 , 这份密电美国军方同样掌握 。 日本外务省的A型密码、B型密码早已被美方破译 , 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没有什么是美军不知道的 。 真正的关键不在情报破译 , 而在情报分析 。 白宫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日本的情报 。 包括日本外务省同驻美外交人员的联络电报、日本驻檀香山领事发回国内的密电、监视日本军舰动向的信息 , 以及美国外交官从东京发回的消息 。 这些情报亦真亦假 , 甚至相互矛盾 , 其中既有关于珍珠港的 , 也有关于菲律宾、关岛、巴拿马的——有关菲律宾的最多 , 涉及珍珠港的最少 。
要从这海量的情报中 , 分析判断出日军究竟会往哪里行动 ,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池步洲提供的日本外务省的密电 , 远不足以解决这种情报分析上的困难 。
所有的阴谋论 , 都在致力于为它的受众提供一种最为简单的答案 , 使他们可以用自己极有限的知识 , 去快捷地解释那些复杂现象 。 前面提到的“罗斯福故意放任日本袭击珍珠港”之说 ,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 该阴谋论出炉的过程 , 可以说是极其地简单粗暴——已知:
(1)日本袭击了珍珠港;
(2)美国情报机构有获取到与袭击珍珠港有关的资料;
(3)罗斯福正受到反战舆论的困扰 。
所以 , 罗斯福故意按兵不动 , 让日本人成功袭击了珍珠港 。 这种将专业知识拒之门外(情报系统的运作难点 , 除了情报破译 , 还有情报分析)的推理模式 , 省去了受众搜集资料与逻辑论证的环节 , 很自然地广受懒于思考者的欢迎 , 阴谋论也就随之大行其道 。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