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 , 在平定天下后 , 总会对功臣举起屠刀 。 后世的文人 , 也会为此对前朝君王口诛笔伐 , 将他们斥责为“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之人 。
然而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 就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根源 。
史书的那些作者 , 通常也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 。 身为和帝王分庭抗礼的“臣” , 他们自然不希望自己这个利益集团 , 遭到来自君主的无差别伤害 。 所以 , 他们诟病前朝君王清洗功臣的行为 , 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
但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 , 又当如何呢?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算起 , 中国的皇权政治 , 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 。 绝大多数的帝王 , 都成功集天下权柄于一身 。 他们心中很清楚 , 如果杀害功臣 , 必定会留下万代骂名 。 但如果不杀功臣 , 或许会招来更为可怕的结局 。
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
文章图片
他们永远没有忘记周朝的前车之鉴——这个王朝任由功臣做大 , 最终却招致了群雄并立的局面 , 王室的权力就此旁落 , 君王的子孙后代 , 几乎变成了丧家之犬 。
王权的旁落 , 不过是一道开胃菜 , 之后绵延近五百年的战乱 , 才是致命的祸患 。
(一)诸侯的分封与权柄的倒置
周朝在灭掉商朝后 , 便将昔日的开国功臣 , 分封为各地的诸侯 。 譬如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 , 便被封到了齐国 。 姜子牙的次子 , 被封到了纪国 。 纣王的长兄微子在投降后 , 被封到了宋国 , 昔日的商朝遗民 , 也大都随他而去 。 因为他们很擅长做生意 , 所以“商人”成为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 宋国也成为了发达的商业国家 。
除此之外 , 被分封到曹、蔡、管、卫等地的诸侯 , 无一例外都是武王姬发的亲戚 , 基本上全是他的亲兄弟 。
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
文章图片
在分封列国时 , 武王姬发的初始想法很好 。 在他看来 , 这些开国功臣和自己的亲兄弟 , 都是对自己忠心不二的人 。 这些人可以管理封地 , 他可以通过管理这些人的方式 , 将整个天下握于掌心 。
但每个人的心里 , 都埋藏着贪欲的种子 。 随着时间流逝 , 这颗种子迟早会破土而出 , 并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
当中央政权尚且强大时 , 这些诸侯仍会宣誓效忠 , 而且不敢造次 。 当中央政权衰落后 , 这些诸侯崛起的机会 , 便已经近在咫尺了 。
在西周被犬戎攻破后 ,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古称) , 史称东周 。 此时的周王室 , 已经变得极为弱小 , 诸侯反而在这个阶段扩张了势力 , 并且开始争霸天下 。 当一个强国崛起后 , 它便会成为天下的霸主 , 周王室只是他们名义上的领导 , 但实际上 , 他们已经无法控制这些诸侯了 。
人类只会服从强者 , 这是万古不变的规律 。 历朝历代 , 都是如此 。
在后人看来 , 周武王不肯杀害开国功臣 , 以及功臣的后裔 , 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仁君 。 但他的行为 , 也招致了诸侯尾大不掉的结局 。
(二)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周王室的衰落显而易见 , 在平王东迁后 , 周王室不仅变得很穷 , 而且已经堪称是寒酸了 。
在《左传·隐公三年》中 , 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 “武氏子来求赙 , 王未葬也 。 ”这件事情发生在周平王刚刚去世后不久 。 如果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 , 那就是这样的:周平王虽然贵为天子 , 但他死后 , 都穷得没钱下葬了 。 只能派遣使者来到鲁国 , 央求鲁国给点财物 , 从而帮助他把葬礼办了 。
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
文章图片
当经济实力捉襟见肘时 , 连体面都维持不了 , 又何谈尊严呢?但天下财富的分配 , 却是此消彼长 。 本该流入王室的财富 , 此时已经落入了各大诸侯的口袋 。 最为鲜明的代表 , 便是姜子牙后裔所统治的齐国 。
齐国的大臣管仲 , 是一位不世出的经济建设奇才 。 在《管子·轻重戊》一文中 , 我们可以回溯管仲的经济建设历程 。 他以贸易手段 , 促使周边各国成为高度依赖齐国的出口型国家 , 然后再扰乱其物价 , 促使其百姓纷纷逃到齐国 。 在劳动人口渐渐密集后 , 齐国更是大兴盐铁 , 依山铸币 , 成为了东方首屈一指的富裕强国 。
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
文章图片
齐国富得流油 , 周天子却穷得叮当响 , 王室的权力旁落可见一斑 。 当然 , 齐国仍然对天子保持尊重的姿态 。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 , 名叫《齐桓下拜受胙》 。 虽然齐桓公身为霸主 , 而且年岁很大了 , 但在周王室赐给他胙肉时 , 他仍然行了全礼 , 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 。
毕竟当时的齐国 , 并无能力一统天下 , 各国之间仍需相互制衡 , 所以齐国率先“尊王攘夷” , 扛起了政治正确的大旗 。 而苟延残喘的周王室 , 也得以存续数百年——但一呼百应的强权 , 早已彻底旁落 , 再无回归的可能 。
(三)诛杀功臣的典型案例
鉴于周王室的教训 , 后世的很多开国皇帝 , 在对付功臣的时候都毫不手软 。 譬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 便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 而被他诛杀的开国功臣胡惟庸 , 堪称是诛杀功臣的最典型的案例 。
胡惟庸曾一度做事谨慎 , 也因此颇得朱元璋的欢心 。 可当他官居丞相 , 坐上了“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位置时 , 他心中那颗贪欲的种子 , 便开始生根发芽了 。 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的记载 , 胡惟庸不仅“独相数岁 , 生杀黜陟 , 或不奏径行 。 内外诸司上封事 , 必先取阅 , 害己者 , 辄匿不以闻” , 而且还有“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 , 争走其门 , 馈遗金帛、名马、玩好 , 不可胜数”的现象 。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 , 那就是:胡惟庸当了这几年丞相 , 掌握了生杀大权和升官贬官的大权 , 有时候不奏报朱元璋 , 而是选择自己直接决断 。 下级官员如果送上密封奏章 , 他要先拆开瞅瞅 , 如果有人在骂自己 , 就藏起来不给皇帝看 。
更可怕的是 , 他还收受了大量贵重的财物 。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 , 一旦手里有了钱 , 多半会去买房置地 。 而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根源 , 无一例外都源于土地的兼并 。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 , 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
最终的报应 , 也来得格外猛烈 。 在发现胡惟庸谋逆的罪证后 , 不仅胡惟庸被诛杀 , 与他有牵连的人无一幸免 , 累计达三万多人 。 与胡惟庸有所牵连的势力 , 几乎被彻底拔除 。
本以为是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 。 这次可是一人得道 , 鸡犬不留 。
或许你会告诉我 , 胡惟庸专权贪婪 , 死不足惜 。 其他被诛杀的功臣 , 未必人人和他一样 。 这些人 , 真的该死吗?
凭借开国元勋的功劳 , 功臣不仅能身居高位 , 或许还能荫蔽子孙 。 《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 , 便是开国元勋的后裔 。 除了贾政之外 ,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的贾府子孙 , 都是些什么样的嘴脸?!
若再传一两代 , 恐怕连门口的石狮子 , 都落不得干净了 。
在岁月迁延之下 , 这些功臣和他们的子孙 , 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样子 。 若权柄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 这庞大的帝国 , 可能便会被这些世家大族拖入衰颓的轨道 。
唯有帝王自身 , 才会尝试成为帝国的力挽狂澜者 。 所以 , 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孤家寡人 。
(四)杀功臣的本质在于哪里
很多人在分析“杀功臣”事件时 , 都会从帝王心术、人性本质、权力争夺等方面分析 。 很少有人会从经济基本面入手 , 去考虑资源分配与土地兼并的问题 。
杀功臣固然是为了巩固皇权 , 但它的本质 , 其实是通过财富的二次分配 , 将资源分配权重新握于掌心 。
杀功臣的本质 , 是让旧贵族陨落 , 让新贵族崛起 。 只有给新贵族分到一块大蛋糕 , 才能换取他们的忠诚 。 否则 , 旧贵族将一切利益垄断 , 上上下下都是铁板一块 , 一旦开国君主去世 , 继任的君主又经验不足 , 很快便会被诸侯架空 。 而想要上位的新人 , 是会向效忠被架空的君王 , 还是会效忠这些大贵族呢?其答案不言而喻 。
然而 , 二次分配本身是一个刺刀见红的残忍过程 。 任何既得利益者 , 都不可能乖乖让出利益 。 所以 , 朱元璋们向功臣举起了屠刀 。 当功臣势力被彻底拔除后 , 一切资源都被并入皇室之手 , 二次分配也得以被继续推行下去 。
【一个放任功臣做大的王朝:不仅王权旁落,还诱发了近五百年的战乱】什么意识形态 , 什么人性 , 什么权力的游戏 , 什么帝王的心术 , 都是过眼烟云 。 唯有经济基本面和生产资料的分配 , 才是决定帝国兴亡的关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