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解答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保持精神心理健康

:原题为_光明网|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解答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保持精神心理健康。
2020年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对全球的公共卫生是个大挑战 , 对民众精神心理健康也是考验 。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 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 , 护佑心理健康” 。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 , 京东健康协办 , 灵北中国支持的“精神健康人民安康——2020 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活动”于10月10日启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通过线上访谈 , 就新冠疫情常态化下 , 民众如何保持精神心理健康进行解答 。
据陆林院士介绍 , 中国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项涵盖5万余名居民的线上调查显示 , 疫情期间 , 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症状的发生率为30%左右 , 其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 。
据了解 ,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 ,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 , 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 , 占总人口的4.2% 。 抑郁症不仅表现出情感症状 , 还会产生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 , 如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反应速度等的缺陷 , 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 , 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 进而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 抑郁症还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会生活都造成严重影响 , 除了控制患者的抑郁症状 , 更要尽早关注并鼓励患者尽快恢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活节奏 ,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 。
“抑郁症有三大类主要症状 , 第一个是核心症状 , 表现为心情低落、动力不强、兴趣丧失等;第二个是躯体症状 , 包括失眠、头疼、心跳过速、食欲不佳等;第三个症状是认知症状 ,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 。 ”杨甫德提醒 ,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2周以上 , 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 。 这时如果工作、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 应及早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正规诊疗 。 同时 , 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 很多人都知道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属于抑郁的情感症状;对失眠、头疼、心跳过速、食欲不佳等躯体症状的认识也在慢慢加强 , 但是认知症状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 。 杨甫德强调 , 认知症状可早于抑郁症的其他症状出现 ,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
此外 , 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 , 它和许多躯体疾病是一样的 , 在得到有效治疗后 , 可以缓解和康复 , 可以恢复病前的家庭功能与工作职能 。 陆林院士强调 ,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症状 , 避免复发 , 还要让患者能够恢复社会功能 , 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在治疗过程中 , 需要药物 , 更需要关怀和陪伴 , 周围的人对患者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也很重要 。 陆林院士介绍说 , 大部分药物是安全的 。 一些人会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 , 其实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很多种 , 大多数药物的副作用可控 , 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为其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 所以 , 一定要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 。 如果治疗痊愈后 , 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坚持适当锻炼、睡眠充足 , 降低复发的可能 。
【光明网|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解答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保持精神心理健康】(原标题为《疫情后更需要关注精神心理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