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说古史|终南山“隐士”多达上万,是真的看破红尘,还是哗众取宠?( 二 )


而发展到西汉末年 , 印度佛教东传之后 , 统治者认为其只是诸多道术和宗教中的一种 , 并没有加以限制 , 汉魏晋时期 , 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 , 佛教融汇了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 , 依傍道家发展成了补充道家 。
到隋唐时期 , 佛家文化十分繁荣 , 李世民曾命颜师古订正《五经》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 , 颁行全国 , 《老子》也自唐起成为了士人科举的必读书目之一 , 隋唐佛教中 , 便有五宗发源于终南山 。 道儒佛三教文化荟萃 , 奠定了终南山独一无二的深厚文化底蕴 。

在此之外 , 史书中曾记载有不少高人隐士选择来终南山居住 。 包含传说中的道教鼻祖老子李耳 , 西周元勋姜太公还有药王孙思邈在内的历朝历代隐士统计可达五千余人 。
现代也有不少计算机高手 , 哲学教授以及工学博士等选择来终南山隐世而居 。 凡此种种 , 都在无形中给了人们终南山上藏高人的印象 , 人总有慕强从众之心 , 一时间终南山上访客络绎不绝 。
心志难定上山之人虽多 , 正正经经希望避世隐居的却是寥寥无几 。
有些东西 , 只适合呆在安静孤独的背景乐里 。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心一居士一度非常热衷于宣传终南山隐士文化 , 如今他想说的却是:终南山没有隐士 , 只有山居者 。

在媒体的推动之下 , 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终南山寻访隐士 , 也有很多人就此上山定了居 。 其中希望体会隐居生活的有之 , 希望遇见高人 , 解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有之 , 想凭借终南隐士的噱头 , 在网络上炒作一把 , 得名得利的也有之 。
曾有一个90后的女孩隐居终南成为了网络红人 , 自此之后终南山的访客便越发多了起来 , 练瑜伽的泡茶的画画的都蜂拥而至 , 争相想成为当代的“终南隐士” 。
【臆说古史|终南山“隐士”多达上万,是真的看破红尘,还是哗众取宠?】这些当代“隐士”当然不会和网络脱轨 , 微信微博 , 拍照P图 , 各个都技能精湛 , 秀美的山景再配上煽情的几行小字 , 便足以牵动钢筋森林中挣扎求存的人们那脆弱的神经 。
不少人纷纷前往终南山旅游置业 , 以前的荒坡变成了现在的一排排别墅 , 山中原住民也为迎接游客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 昔日的隐居圣地早已消失了 , 现在的终南山只是一个景点而已 。

乍一看 , 终南山上都是一群希望和尘世隔绝 , 清净无为的居士 , 可是一场大雪 , 却揭开了这些居士们的另外一面 。
由于大雪封山 , 不少人并未带够粮食补给 , 也不能忍受饥寒辛苦 ,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人上山 , 雪停之后就有一大批人下行 。
真正的居士 , 如陶渊明 , 是真的想与世俗脱离 , 他们深知迈出这一步就不会有退路 , 隐居看似潇洒自在 , 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劳作苦修 , 在山修行 , 对于隐居者来说 , 意味着放弃俗世的一切享乐 , 在一餐一饭 , 朝花夕拾中专注领悟天道 。 而现代人所做的这些举动 , 不过是笨拙的模仿而已 。
心尚在樊笼 , 又怎能真正地避世而居呢?对于大多数“山居者”来说 , 他们并不是想要真正得隐居 , 而是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逃脱现实工作带来的压力罢了 。

小结: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 ——《归园田居》陶渊明
都说大隐隐于朝 , 对于真正的隐者来说 , 只要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 持心中正 , 不受外物打扰 , 那么在哪里都是修行 。
我们能确定的一点是 , 终南山可能还能是隐士的居所 , 但它绝对不应是人们逃避工作 , 逃离现实苦恼的“桃花源” 。 三界不安 , 犹如火宅 。 每个人在世上都难免痛苦烦恼 , 终南终究并非神仙净土 , 并非人们逃离世俗的救命稻草 。 只要胸怀豁达一点 , 目光长远一些 , 将所见所遇都当成磨练 , 倒不需拘泥于终南山 , 到哪里又不是修行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