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资讯|需求旺盛 幼小衔接为啥成为尴尬存在?

_原题为 需求旺盛 幼小衔接为啥成为尴尬存在?
消息资讯|需求旺盛 幼小衔接为啥成为尴尬存在?
文章图片

导语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衔接 , 对于孩子来讲 , 这个学习过渡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但是这个过渡阶段却始终存在感薄弱 , 无法满足小学入学门槛一再提升的需求 。
幼小衔接课程一度火爆 , 似乎和教育部规定幼儿园阶段不得提前教学政策相冲突 。 那么 , 幼小衔接市场还有发展吗?市场需求有多大?如何在政策的指挥棒下 , 健康地发展这个细分领域 , 对从业者都做出了哪些要求?
一、政策或将进一步规范市场
从2004年出现到2010年大规模爆发 , 幼小衔接课程已经走过十余年 , 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开始从单个科目走向综合能力提升 。 伴随着教育竞争加剧 , 家长焦虑感普遍加强 , 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通过早期专业学习启蒙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获得先机 , 幼小衔接培训班市场可以说一直在稳步发展 。
最新数据显示 , 2020年国内小学招生总数为1869万人 , 相较于2019年的1867万人略有上升 。 可见幼小衔接阶段人数规模庞大 , 加上二胎逐渐放开 , 未来几年内幼小衔接行业或将继续受益于人口增长红利 。
但是 , 幼小衔接也屡屡伴随着“超前教育”质疑被社会诟病 。
不过 , 据公开新闻报道 , 被取缔的机构多是一些打着“幼小衔接”幌子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机构 , 或者是办学不规范的机构 。
近日 , 教育部就《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内容拟包括学前儿童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 , 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教育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等 。
荷小鱼创始人朱峻修对此表示 , 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和政策并不冲突 。 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 , 会从儿童身心发育发展规律出发 , 不会强行要求孩子学习小学知识 , 而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主 。
很多家长会忽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前期准备 , 认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但是 , 幼儿园教育模式与小学教育模式有本质区别 , 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上课坐不住、自控力不行、动来动去、走神说话 。 有效的“幼小衔接” , 衔接的不是知识 , 而是为孩子培养起来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
这项政策或许可以给行业带来利好的指导方向 , 可以从政策层面上杜绝一些培训机构给家长和孩子灌输不合理、不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 , 这有益于家长理解真正的幼儿升小准备阶段孩子需要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 。
至于“幼小衔接”这个字眼 , 朱峻修认为不需要刻意回避 , 而是需要给这个词语重新定义一下 , “幼小衔接”是为孩子做好必须的“入学准备” 。 毕竟从幼儿园到小学 ,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从生活习惯、规则要求、学习要求都完全不一样的改变 , 在适应阶段确实是需要做好准备来衔接 。
二、市场会长期存在
目前进入幼小衔接的机构很多 , 而且成长速度非常快 。 现在市场上主要形成了三种格局:一是幼小衔接专业机构 , 二是大型综合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分支 , 三是幼儿能力培养课程 。
据公开消息梳理发现 , 幼小衔接课程大多集中在学科的内容上 , 以阅读、思维、科学、英语、美术等为主 。 家长购买课程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 , 购买科目和组合往往会因为孩子的年龄段、兴趣度 , 以及家长对平台的认可程度有所不同 。
而荷小鱼以语文切入幼小衔接领域 , 看中了市场的2个痛点:一是学科的参培率 , 语文的参培率远低于数学和英语;二是未来市场的刚需程度 , 2020年部编版改革完成 , 语文的刚需性逐步被家长感知到 。
荷小鱼目前年课付费用户有数十万人 , 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幼小衔接阶段 。 客单价比较普惠 , 平均下来只有几块钱一节课 。 和入学准备相关的课程内容主要集在中“阅读与识字”“阅读与表达”两个学段的课程 , 分别为3-5 岁、5-6 岁两个年龄段孩子设计 , 主要养成和保持孩子学习习惯 。
除了专业性幼小衔接机构 , 综合性教育机构也开始入局 , 究其原因 , 无外乎是为了提前抓取目标用户 , 对于K12机构来说 , 学前阶段一直是他们想要抓住的一个入口 。 这类综合性教育机构K12业务线已经成熟 , 如果能够抓住更低龄的入口 , 意味着这个用户在机构留存的生命周期将会非常长 。
作为启蒙课的延展课程体系 , 教育巨头旗下的幼小衔接课程已经进入家长的视野 。 一位刚报了新东方旗下东方泡泡少儿教育幼小衔接课程的妈妈表示 , 她给孩子报了5个月的课程 , 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美术、科普 , 学费逾万元 。
行业尚未形成巨头 , 同时入行门槛较低 ,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 入局幼小衔接领域依然有机会 。 朱峻修建议道 , 新入局者可以寻找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 如果机构的基因是营销 , 可以寻找好的优质的内容方 , 快速发展优势 , 形成合力;如果机构的基因是产品或者是课程教研 , 可以把课程内容的竞争力做到极致;还有一种方式是寻找差异化切入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