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房企四巨头,谁踩了红线?( 三 )


一是两者的确认时间不同 , 2018年卖掉的房子有可能2019年或2020年才结算成本、确认营收 。
二是与房企在项目中的权益比例及报表合并方式有关 , 例如融创合营/联营公司贡献合同销售金额多 , 可合并营收少 , 以至与另外三家巨头失去可比性 。
红线|房企四巨头,谁踩了红线?
图片

2019年 , 万科确认营收3679亿 , 相当于同期合同销售规模的58.3% 。 同期碧桂园、恒大营收分别为4859亿、4776亿 , 分别相当于合同销售金额的88%和80% 。 三家的已售未结资金都在增长 , 万科增速最快 。
在被确认为营收之前 , 收到的销售款认定为合约负债(以前叫客户预付款) 。 房企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 可将已售未结资金当“蓄水池” , 年景好就蓄水、年景不好就抽水 。
一般来讲 , 房企越保守 , 在池子里蓄的水就越多 。 截至2020年6月末 , 万科合约负债高达6150亿 , 相当于2019年营收的167% 。
出人意料的是 , 在人们印象中“激进”的碧桂园“池子”比万科还深 。 2020年6月末合约负债达6858亿 , 相当于2019年营收的137% 。 ?
红线|房企四巨头,谁踩了红线?
图片

恒大的池子里没多少水了 , 2020年6月末合约负债1486亿 , 相当于2019年营收的31% 。 这个比例还不到万科的五分之一 。
房企将离开“舞台中心”
万科郁亮认为“三条红线”是游戏规则的重大改变 , 影响不亚于2002年的土地“招拍挂” 。 “2002年前是房企土地红利时期 , 谁拿到地、谁赚钱;2002年至今是金融红利时期 , 谁圈钱越多赚得越多” , 郁亮的说法很有道理 。
2002年以前拿地凭关系 , 设计院不拿钱先设计、施工单位要垫资、第一时间开卖期房……“空手套白狼”让许多人赚到第一桶金 , 是为土地红利期 。
2002年开始“招拍挂” , 竞拍者资质及资金门槛越来越高 , 加之金融机构嫌贫爱富 , 越有实力越能拿到贷款 。 房企成败的关键是筹集资金 , 谁有钱就可以大规模拿项目 , 有地没资金的中小开发商会“慕名而来”寻求合作 , 万科、恒大、碧桂园、融创们迅速做大 , 银行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 是为金融红利期 。
其实“金融红利期”是“银行贷款支撑的土地红利期” 。 从根本上讲 , 房企是从土地“变性”的增值中分一杯羹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再好的面包师也得用面粉 。 如果把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地区)的房企比做面包师 , 他们赚多少钱与手艺无关 , 而是取决于囤了多少面粉 。 因为面粉一直在涨 , 本来用1块钱的面粉做成面包能卖2块钱 。 但面粉还在库房里 , 价格已经翻了几倍 。 原来1块钱的面粉涨到4块钱 , 于是再难吃的面包也能卖6块钱 。 房企老板就这么发了 , 得意洋洋地登上富豪榜 , 好似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 。
“三条红线”的深远意义是推动房企的轻资产化 。
如今一块地盖什么类型的建筑 , 用途、面积、高度、配建……一切按规划执行 。 何时建、何时卖 , 还有售价 , 都不是房企可以定的 。 在全国各地有几百个项目的房企 , 其实不过是“总包工头” 。 因为有银行支持 , 能筹到建设资金 , 结果“包工头”吃到了土地增值红利 。
未来政府规划好一块地 , 可以通过招标确定“包工头”——轻资产化房企 。 与酒店管理公司一样 , 房企“带着脑袋来”就行 , 不过土地增值收益也赚不到了 。
恒大、碧桂园、融创、万科们将离开舞台的中心!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