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文章图片
陶哲轩最令人羡慕之处 , 不在于惊人的天赋和出色的成就 , 而在于坐拥这些天才和成就的同时 , 也能成长为一个享有健康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 。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一些媒体报道可能会将这个答案引向一位华裔男性——陶哲轩 。 据说 , 他被公认为“智商最高的人物” ,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米那卡·格罗斯教授在对其进行测试后发现 , 他的IQ高达230 , 远超爱因斯坦、牛顿、霍金 。
而陶哲轩成长经历中的每一步 , 也在不断印证着他的天才之名绝非过誉——
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 分获铜牌、银牌、金牌 , 是年级最小奥赛金牌获得者 , 该记录一直保持至今;
14岁时进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学就读 , 两年取得学士学位 , 一年取得硕士学位;
17岁进入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读博 , 21岁博士毕业 , 24岁即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31岁那年荣获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发的“天才奖”和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 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
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文章图片
这个身形瘦削、眉眼清秀的大男孩是个当之无愧的天才 , 几乎每个见过或听过他故事的人都会这么想 , 超高的智商、惊人的成就 , 是老天赠予他的礼物 。
但只有陶哲轩自己明白 , 聪明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因素 , 明智的家庭教育、专业上不懈的探索与热情以及拥抱人生的幸福感 , 才真正帮他拼出了那份迈向成功的拼图 。
不做“神童” , 放慢步调成长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神童 , 你会怎么办?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慌 , 陶哲轩的父母陶象国与梁蕙兰也不例外 。
与那个年代的许多人相比 , 陶家夫妇属于接受良好教育的中产 , 他们是香港大学的同学 , 一个是儿科医生 , 另一个则是教师 。 上个世纪70年代 , 他们移民澳大利亚 , 并在澳洲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陶哲轩 。
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文章图片
童年时期的陶哲轩
童年时的陶哲轩不仅是个浓眉大眼的萌娃 , 更早早地显示出了过人天赋——两岁时 , 他就开始教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数数;三岁时 , 还会用洗涤剂在玻璃上喷写算术 。
在意识到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后 , 陶家夫妇是慌乱的 , 一个个有关神童的传说迸发在脑海 , “或许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一个史上最小的大学生 , 甚至博士” , 他们这么想着 , 把三岁半的儿子塞进小学校服 , 送他去上学 。
然而没过多久 , 陶哲轩还是回到了幼儿园 。
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文章图片
那是因为陶家夫妇发现 , 年幼的儿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与社交环境 , 在学校总是哭闹;而且仅仅对数字表现得格外敏感的陶哲轩 , 其他科目其实难以完全跟上 。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就此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急不慌 , 放慢儿子的成长脚步 。 拼命催化天才儿童的成长 , 直至培养出一个让大人满意的“明星” , 不再是他的目标 。
他想到的是 , 在开发孩子数学潜能的同时 , 为他打好人文学科的基础 , 并在社交、情商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加引导与训练 , 让儿子成为一个按自己的节奏成长的天才 。
海之声助听器和平西路听力中心|14 岁上大学、17 岁读博、24 岁当教授,如今怎么样了?,那个
文章图片
感谢如此明智的父亲 , 陶哲轩的人生或许因此产生了质的改变 。 反观同时代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三大天才神童——宁铂、谢彦波与干政 , 几乎都在成年人的期待下 , 朝着“最小高材生”的方向一路狂奔 , 结果 , 有的出家为僧 , 有的精神失常……早期智力的先发优势 , 并未让他们笑到最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