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翻弄的台湾悲情故事
昨天有个网友在微信群里上传了一首非常好听的粤语歌曲 , 当时我就觉得非常的耳熟 , 却又一时又想不起叫什么 , 后来去查了 , 原来是香港人人皆知的《每当变幻时》 。于是顺着这个歌名去查它的创作背景 , 居然发现了这原来是一首日本歌 , 而且几经沧桑 , 源自一个发生在台湾的美丽又悲情的故事 。台湾的宜兰县 , 南澳乡武塔派出所附近苏花公路的路旁有个莎韵纪念公园 , 公园内设有一座莎韵之钟 , 每到整点 , 莎韵之钟就会响起 , 然后播放《莎韵之钟》的歌曲 。莎韵之钟曾经是台湾日治时代的一个传奇故事 。 故事的主人公莎韵·哈勇(Sayun Hayon , 1920年-1938年9月27日)是一个南澳流兴社泰雅族少女的名字 。1937年 , 中日战争爆发 , 随着战事扩大 , 日本开始需要征召更多的兵源 , 这便波及到了身处台湾的日本人 。 田北正记当时是一名日本人巡警 , 同时兼任著南澳蕃童教育所的教师 , 他也接到了征兵令即将离开台湾 , 前往战场报到 。田北作为常驻流兴社派出所的巡警 , 对当地人在平时照顾有加 , 与泰雅族的原住民们关系非常融洽 , 因此出征前有很多村民要帮他一起搬运5件行李 , 17岁的莎韵就是其中一人 , 最终由她与几名同学协助老师搬运行李下山 。1938年9月27日 , 两人渡过南澳南溪时 , 因溪水暴涨 , 莎韵不幸失足落水被激流冲走 , 经过搜救 , 仅找到了行李 , 没有发现莎韵的踪迹 。当时由《台湾爱国妇人新报》最先做了如下报导:“一位蕃人少女 , 却展现出日本女性既英勇又美丽的特质 , 无异于在战场上为皇国牺牲生命之士兵”这篇报导登出后 , 逐渐被各界所注目 , 原本一件单纯的意外事故 , 在战争年代 , 台湾总督府便借此为了安抚当地的原住民 , 同时也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 台湾总督赠予流兴社纪念铜钟表扬莎韵的义行 , 被称为莎韵之钟 , 在莎韵遭难地点还设立了纪念碑纪念“爱国乙女莎韵遭难之地”(日语的乙女是少女、处女的意思)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台湾总督府更极力宣扬莎韵的故事 , 以激发百姓的爱国精神 。 1942年莎韵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 , 由当红明星李香兰主演 , 莎韵故事也被写入台湾的小学教科书 , 成为台湾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故事 , 有关莎韵的流行歌曲 , 绘画 , 戏剧以及小说纷纷问世 , 风靡一时 。 一件意外事件 , 因缘际会 , 演变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故事 。日语原曲 , 渡边滨子原演的《莎韵之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lrfDu5ecs1945年 , 日本战败投降 , 莎韵故事就随之迅速销声匿迹了 。 国民政府开始统治台湾后 , 与沙韵相关的所有事迹与文物因政治禁忌而遭刻意忽视与掩盖 , 且大多都遭毁坏 , 莎韵纪念碑“爱国乙女莎韵遭难之地”的“爱国”及“莎韵”等刻字遭到抹去 , 石碑的日本纪元也被刮除 , 这些变化见证了历史的无常 。1992年 , 一位16岁的日本高中女生来台湾参加羽毛球比赛 , 在KTV唱卡拉OK时 , 无意间听到了《月光小夜曲》这首歌 , 她很喜欢这首歌 , 回到日本后 , 将这段游记投稿报刊 , 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 经过媒体追查才得知 , 这首歌曲的原曲就是《莎韵之钟》 , 由此在日本唤起了被遗忘的台湾历史记忆 。1997年 , 已经民主化的台湾在民进党主导下 , 正在努力做很多逐步恢复历史客观原貌的事 。 南澳乡公所设置莎韵纪念公园 , 又出现了重新铸造的莎韵之钟 。 2007年 ,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首次在南澳中学举行《莎韵之钟——殖民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邀请日韩中台学者与会 , 探讨《莎韵之钟》涉及的殖民地台湾的历史记忆 。莎韵 , 没有被遗忘 , 成为台湾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 前台新金控总经理林克孝因热爱登山活动与台湾原住民历史 , 长期在南澳山区探查泰雅族古道 , 重新探查与复原了沙韵之路 , 并写作《找路─月光.沙韵.Klesan》一书 , 希望让沙韵·哈勇的历史被重新重视 。在该书中 , 林克孝记录了一位泰雅族老猎人的说法:落水的沙韵在南澳溪口被一位渔夫援救上岸 , 并在该渔夫和父亲的协助下回到部落与舅舅相聚;但因当时中华民国刚刚接手治理台湾 , 沙韵又已被日本官方神格化 , 考虑到可能会被当局为难 , 沙韵回到山区的旧部落独居 , 山下部落的人有时还会带食物上山给她 。 老猎人最后一次见到沙韵本人是在距今十几年前 , 之后他因腿部受伤便没再上山 , 但此说法尚未被证实 。《莎韵之钟》主题歌最早是1941年 , 由日本人西条八十作词 , 古贺政男作曲 , 渡边滨子演唱红极一时 。 战后国民党接管了台湾 , 在“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的浪潮之下 , “爱(日本)国原住民少女”的形象几乎在大众的集体记忆中绝迹 , 仅剩少数将日本符号替换成台语电影《纱蓉》 , 而那首原本歌颂为日本牺牲的台湾皇民的禁歌 , 因为曲调实在是太好听了 , 1962年由音乐家周蓝萍重新发掘出来 , 他为此歌重新填词 , 并编曲为国语歌《月光小夜曲》 , 洗去了被国民党认为原曲含有的军国主义色彩 , 并由台湾歌手张清真首唱 , 收录于《四海歌曲精华第二集》 。1977年 , 国语歌曲《月光小夜曲》从台湾传入到了香港 , 在香港又再次被改编为粤语歌曲《每当变幻时》 , 港星薰妮签约永恒唱片 , 以此歌一炮打响而出道 , 那是她与冯伟棠发表合辑《每当变幻时、飘零梦》A面的第一首 , 也是薰妮唯一一首自己挑选的曲目 。 薰妮忆述当时21岁的自己适逢父母离婚 , 受歌词触动 , 录音时边唱边哭 。薰妮演唱的《每当变幻时》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5NjQ3ODg0.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5.dscreenshot此后 , 这首歌又在2007年拍摄了《每当变化时》的同名电影并在影片中成为主题曲 , 红遍了香港为中心的华人粤语文化圈 , 成为全香港人人喜爱的歌曲和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 由于影视交流和卡拉OK的普及 , 这首歌甚至还传入中国大陆 , 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喜欢这首歌 , 反倒是原曲诞生地台湾当年的莎韵的故事 , 并非为每个人所知晓 。而在台湾 , 长期的国民党统治下也着重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剥削 , 对战时的电影《莎韵之钟》不仅批判为主 , 还说加油添醋批判日本殖民者将“师生情谊”拍成“师生恋” 。当事人的田北正记在事故后接受访问的报导中指出 , 事实上他在台湾间与莎韵完全没有交集 , 但她自愿为田北运送行李的热情帮忙 , 使他也对后续的落水失踪事件感到遗憾 。 不过如同现场观众对电影的误读并斟酌于“师生恋”的看法 , 也可以看出另一个关于性别政治的想像 , 仿佛这位原住民少女情归何处 , 也成了历史政治论述的攻防焦点 。回到日治时期 , 事实上一开始殖民政权鼓励日本警察与原住民女性通婚 , 但万万没有想到 , 后来让莫那鲁道在1930年成为发动雾社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线 , 即是自己与日本人结婚的妹妹 , 最后遭到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 , 从此开始严格限制原住民女性与日本男性之间的来往 。然而有趣的是 , 这样的压抑原因 , 却在后来身兼女性主义者身份的日本作家真杉静枝在1939年发表的《蕃女理勇》(蕃女リオン)一作中 , 被刻意翻案与重写 , 这个文本影射了莎韵的故事 , 讲述厌倦文明社会的日本文艺青年躲入台湾山区放逐自我 , 进而与原住民少女来往热恋的故事 , 但最后的结局当中 , 死亡的不是理勇 , 而是曾被警察警告与原住民女性交往将招致惨痛代价的日本青年 。莎韵的故事 , 长期一来一直被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权所利用 , 现在仍然见于各种国家机器的宣传当中 , 而这自然也造成在台湾社会引发的不同效应 , 即使曾被刻意毁弃 , 莎韵这位原住民少女的事迹后来以地方文化资产的名义重现于宜兰南澳 , 想必就是在台湾 , 当今的汉人与各民族的原住民 , 外省人与本省人 , 都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情感 , 但无论怎么说 , 这是一段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传奇故事 。历史就是这样 , 经常被不同的人按照政治意图不断翻弄 , 而我们透过这些曾经被翻弄的历史 , 又该如何去谨慎思考现在和未来呢?东京博士 2020年10月8日(本文参考了日 , 台 , 港三方的相关资料写成)
推荐阅读
- 金灿荣是一个非常虚假的人
- 台“陆委会”称胡锡进“居心叵测”,胡锡进回应
- 十一出游,5岁小男孩发现恐龙足迹,创造一个纪录!
- 萧内网萧山论坛|一个月4场喜酒,同学和朋友在同一天,萧山小伙很为难: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
- 破烂王|嫌收废品没前途,“破烂王”想了一个“绝招”,却留下一生污点
- 2019没有一个省区市财政有盈余怎么办?
- 台湾法理独立内部都通不过
- 川普公开炮轰詹皇:他就是一个仇恨者
- 观察|十一出游,5岁小男孩发现恐龙足迹,创造一个纪录!
- 犯罪|巧!同一个地点,俩陈姓“黑校车”驾驶员同时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