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为什么中国制造“可以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四 )



进入20世纪90年代 , 溪桥乐器厂发展孵化出一系列小厂 , 它们为总厂生产配件 。 后来 , 这些小厂发展成彼此互为配套的关系 ,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提琴产业网络 。 到今天 , 制作小提琴的工序也从李书一开始确定的183道发展成197道 。 每一道工序 , 小到音柱马桥 , 大到琴头面板 , 都有高度专业化的厂家生产 , 人们可以在泰兴非常便宜又高效地找到生产整琴所需的任何部件 。 这种成规模的供应链网络 , 使得泰兴在中低端提琴生产领域的综合成本控制能力无人能敌 。 这是泰兴能成为世界提琴之都的一个重要基础 。
中年|为什么中国制造“可以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本文插图

2019年12月17日 , 在江苏泰州黄桥镇凤灵乐器集团 , 工人在车间对提琴进行上腮托 。 图/视觉中国
最后 , 来看看李书的第三板斧:走向全球市场 。
打入世界市场之后 , 凤灵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一系列优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 再加上生产环节的优化能力比较好 , 其综合成本控制能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也凸显出来 。 凤灵由此迅速击败了一系列其他国家的中低端提琴生产商 , 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琴企业 。

而庞大的世界市场也反过来刺激着凤灵 。 由于每年的订单量足够多 , 很多配件都可以单独进行专业化生产 , 凤灵内部就涌现出大量的创业者 , 他们自己跳出去做独立的专业化小配件厂 。
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 大大提高了效率 。 183道工序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 这个网络又支撑起很多新成立的中小规模的独立提琴厂 , 它们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国际销售网络 , 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 。
真正让泰兴成为世界提琴之都的 , 不是具体的某一家企业 , 而是这个整体性的产业生态网络 。 其他提琴厂要在竞争中击败泰兴的某一家提琴厂也许并不难 , 但要想击败整个网络 , 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
中年|为什么中国制造“可以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本文插图

是“外溢” , 而非“转移”
泰兴作为世界提琴之都 , 只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 中国有太多这样不在人们视线之内 , 却在特定领域里牛气冲天的小镇 。

比如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 , 生产了全世界近1/3的吉他;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生产了全世界将近1/3的泳衣;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稍岗镇 , 生产了全国超过85%、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钢卷尺;浙江省诸暨市占据了全球73%的淡水珍珠市场;江苏省扬州市杭集镇生产了全世界60%的酒店用品;江苏省丹阳市生产了全国75%以上、全球1/3以上的眼镜;湖南省邵东市生产了全世界70%的打火机……
中年|为什么中国制造“可以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本文插图

2020年7月18日 , 江苏镇江 , 中国丹阳眼镜城 。 图/ICphoto
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 有太多东西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也许你会质疑 , 前面列的这些都是低技术产品 , 没啥了不起 。 但是你想过这件事情吗?你在淘宝花三四元就能买到5米长的钢卷尺 , 去除各个环节的利润之后 , 这个钢卷尺的生产成本大体上不超过2元 。 钢卷尺的生产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 , 但这种对成本的控制能力绝不是用一句“低技术”就能概括的 , 它的背后有一整套供应链体系在支撑 。 脱离开这种供应链体系 , 当然还是能生产出钢卷尺 , 但是没法把成本控制到那么低 。 中国经济无可匹敌的能力恰恰隐藏在这里 。

我们在分析供应链网络时 , 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变量 , 那就是规模 。 规模越大 , 网络里的中小企业就越多 , 分工就越深 , 效率也就越高;同时 , 网络里各个节点动态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 , 弹性就越大 。 一旦网络的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 , 在成本控制能力上就会出现一种质的变化 , 开始从全球吸纳对供应链有需求的制造业 。 中国在规模上是举世无双的 , 供应链网络的发展也已经过了那个临界点 。 结果就是 , 全球的中低端制造业都向中国转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