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一面黄花梨木奖牌 , 约2厘米厚 , 上面精心镶嵌着白玉雕刻的中山大学校徽 , 底下用烫金字体刻着:“周燕斌教授、主任医师 , 任职吾校逾三十年 , 忠诚服务 , 其行可嘉 。 特发此状 , 以资表彰 。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这是中山大学2009年设立的“卓越服务奖” , 旨在表彰长期任职于中大、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卓越服务的教职员工 , 是学校对获奖者竭诚服务的最高褒奖 。 2017年获此殊荣时 , 周燕斌已经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教授、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
从初出茅庐到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熟练诊疗技术的主任医师 , 30多年来周燕斌醉心医学 , 潜心磨练 , 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论著100余篇 , 获国家级、部省市级等科研基金项目20多项 。 基于临床、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异表现 , 周燕斌在2012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 , 201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呼吸医师 。 2020年8月16日 , 他又荣获第二届广东医师奖 。
岁月的洗礼让周燕斌愈发沉稳淡定 , 谈及过往的成绩与荣誉 , 他轻描淡写 , 一笑而过;说到最新诊疗理念与技术 , 他眼神坚定;讲起患者痊愈出院时 , 这位儒雅的医生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博学而后成医
周燕斌出生在广州番禺 , 为了给年老多病的父母更为专业细致的照顾 , 1981年他以高分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开启6年的学医生涯 。 1987年 , 周燕斌本科毕业进入中山一院 , 在大内科轮科培训 。 1992年 , 他考取了时任中山一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容中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 专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在大内科轮科培训期间 , 周燕斌见证了无数危重患者在呼吸内科医师的抢救下起死回生 , 这让他深受触动:“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 , 真是太有意义了 。 ”

决心一头扎进呼吸内科海洋里的周燕斌是幸运的 , 彼时中山一院呼吸内科在李溢煊、容中生、张锡煌、谢灿茂等老一辈教授的带领下 , 不断创新突破 。

1996年 , 中山一院先后收治了3例患者 , 发病前10多天曾一道进食未煮熟的乌龟肉和龟血 , 而后出现慢性咳嗽、咯血和消瘦 。 周燕斌认真细致地为患者安排了入院的各项检查 , 发现除双下肺少许炎症外 , 未发现其它异常 。 之后根据患者症状表现 , 结合实验室和胸部CT检查 , 给予了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 但病情仍反复 。 在张锡煌教授带领下 , 周燕斌给3名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镜检查 , 发现患者肺部有可蠕动血丝样物 , 钳出体外仍在蠕动 。

饶是在临床上身经百战的张锡煌教授也没见过这些鲜红色的蠕动物 , 他带着周燕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 , 并结合中山大学寄生虫教研室鉴定结果 , 才明确诊断为人类比翼线虫感染 。
这是一种罕见的人体寄生虫疾病 , 在中山一院发现这3个病例前 , 全球不超过100例 , 中国还未见报道 。 随后 , 周燕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人类比翼线虫病》案例报告 , 详细披露了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 , 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
1998年 , 中山一院呼吸内科在国内首次使用体外循环辅助 ,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双侧肺肺泡灌洗 , 成功抢救了1例濒死的肺泡蛋白沉着症伴呼吸衰竭的患者 。
这些突出的医疗成果让参与其中的周燕斌获益匪浅 , 老一辈教授开拓创新的从医精神也鞭策着他 , “医学的磨练和教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 , 也鼓励、督促我不断学习进步 。 ”
2005年 , 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18年的周燕斌被任命为中山一院呼吸内科主任 , 肩负起更大责任 , 对科室发展也有了更大的规划空间 。 周燕斌回忆 , 对于肺癌的综合治疗 , 此前在中山一院不太受重视 , 患者确诊后 , 往往是转诊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