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凉山深处“绣”美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 二 )


教育扶贫绣出未来憧憬
过去 , 村民们不重视教育 , 认为送孩子上学不如早点务农、打工实在 。 近几年 , 教育扶贫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 只有读书才能斩断穷根 , 改变命运 。 目前 , 全村137名适龄儿童全部入校读书 。 村里还建成两个幼教点 , 确保幼儿学前学会普通话 。
吉来子呷是村里贫困户中培养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 正在西南医科大学读大二 。 回忆起过去 , 她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太幸运了 。 她说 , 过去村里没有幼教点 , 更没有学前班 , 自己9岁才上一年级 。 那时候 , 村里道路还没有硬化 , 从家到中心校要步行三四公里 , 一到雨雪天 , 路上全是泥 , 拔脚都十分困难 。 同龄的小伙伴里上学的很少 , 多数家长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 如今 , 吉来子呷已经成为全村孩子们的榜样 。 她打算毕业后回家乡服务 , 让家乡越变越好 。
村民阿勒有子告诉我们 , 以前村民们一见面 , 比的是谁家子女多 , 现在比的则是谁家子女学得好 。 贫困户曲比尔初为了让3个孩子得到更好教育 , 咬牙把他们全部送到了西昌读书 。 为了照顾孩子上学 , 她专门在西昌租了房 , 白天接送孩子 , 晚上到烧烤店打工 。 为了多挣学费 , 她丈夫远赴新疆 , 从事电网高空作业 。 曲比尔初说:虽然目前生活压力有点大 , 但是只要孩子成绩好 , 再难也要把他们供出来 。
今年只有5岁的曲比阿牛和阿勒你呷 , 在幼教点辅导员的教育下不仅能说流利的普通话 , 还学会了背诵《三字经》 。 今年疫情期间 , 两个小姑娘最关心的就是何时开学 , 想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继续学唱歌、做手工 。 家长们说 , 过去孩子听不懂普通话 , 遇见生人就躲着不出来 。 现在不仅不怕见人 , 还能大大方方唱歌了 。
村干部们说 , 绣好教育文章 , 就是给未来买单 , 值!过几年村集体经济有钱后 , 还要设奖学金 , 鼓励更多孩子考大学 。
移风易俗绣来山乡清风
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 , 过去村里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不少 , 给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也成为脱贫的精神枷锁 。 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意识到 , 不从思想观念上革命 , 再多帮扶也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
贫困户吉地尔子回忆 , 以前家里办丧事 , 亲戚朋友要来八九百人 , 仅杀牛就要十几头 , 加上烟酒、烟花钱等 , 一次花费十分巨大 。 无奈之下 , 他只能四处借钱 , 然后再和弟弟妹妹打工来还 。 欠下的债 , 十几年都还不清 。 如今 , 村里订立了村规民约 , 规定红白事从简操办 , 划定限额 , 建立聚餐申报和监督机制 , 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
不仅如此 , 移风易俗还体现在餐饮习俗、卫生习惯、厕所革命等多个方面 。 走进贫困户木比有作的家中 , 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多层鞋柜 , 一双双鞋子码放得整整齐齐 。 由于讲卫生、爱干净 , 去年她被村里评为卫生标兵 , 得到一台洗衣机作为奖品 , 这让其他村民十分羡慕 。 在幼教点 , 两位辅导员每天早上都会挨个检查学生们是否洗脸洗手 , 如果没洗净 , 还会带他们重洗 。 同时 , 教育孩子小手拉大手 , 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传导给家长们 。
为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 村里想出了各种办法 , 将好做法折算成积分 , 可以在雄鹰基金超市兑换物品 , 设立农民夜校、火塘夜话……点点滴滴、春风化雨 , 文明的清风逐渐浸润了整个山乡 。
驻村帮扶绣牢民族同心
火普村活跃着一支年轻的队伍 , 他们被彝族乡亲亲切地称为莫吉莫西(亲戚) , 这就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小伙子们 。 他们总共7人 , 有4名党员 , 全部大专以上学历 , 平均年龄33岁 。
驻村最早也是晒得最黑的叫罗衣体 。 他说 , 选择来火普 , 就是想让彝族兄弟过上好日子 。 每次想到去老乡家谈心 , 帮助大家脱贫 , 就觉得这几年没有虚度 。 吉木日合的儿子刚刚半岁 , 彝族乡亲说:你工作在这一方 , 家却在遥远的另一方 , 真是不容易啊!他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
李伟东来自600多公里外的绵阳 。 这几年 , 他经常想怎么才能找到适合村里的新产业 。 他说: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 , 更要思考能为当地百姓留下些什么 。 26岁的杨沁鑫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 他刚开始劝说村民改变卫生习惯时 , 大家对他很客气 , 但是依旧我行我素 。 为此 , 他每次进门就主动扫地、收拾屋子 , 村民们不好意思 , 就跟着干起来了 。 范靖是一名统计师 , 驻村期间帮助村干部学用电脑 , 还教会了他们记账 。 他说 , 驻村工作没有周末 , 也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 这里就是自己的家 。
让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高英杰最难忘的 , 是大伙吃饺子没有醋 , 彝族老乡知道后二话不说 , 骑上自行车就去乡里买 。 从此 , 他懂得了真情换真心、实干换信任 。
第一书记曾远旭刚到任不久 , 我们去时他正在抓紧了解村里情况 。 他说 ,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 , 一锤接着一锤敲 , 一茬接着一茬干 ,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 。
在走访中 , 我们感到驻村扶贫工作队下乡的几年 , 就是用真心真情绣牢民族同心的几年 。 一位彝族老阿妈说: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就像自己的儿子 , 舍不得他们走 。 村主任勒五子布说 , 现在村民杀猪杀鸡都要请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吃 。 总书记心系凉山 , 派来这么好的工作队 , 彝族人民感谢党 , 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