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芬|黄丽芬:为何越来越多老实人成“光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丽芬】
近几年村庄调研发现 , 中西部农村出现了相当一批“老实人光棍” 。
有些农民疑问 , “想不通为啥他们找不到”;有些农民感慨 , “太老实了不行 , 跟女孩子说话就脸红”;有些农民则叹息 , “孩子小的时候就一个劲教他们要听话 , 哪想到找媳妇的时候还是那么听话 , 自己没想法 , 有想法也说不出来” 。
农村女性择偶观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 , 媒人在牵线搭桥时着重介绍的方面 , 就是特定时空条件中择偶的倾向 , 通过对不同时代媒人的访谈 , 就能够展示村庄女性择偶观的变化 。
据媒人们的描述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村庄中最受欢迎男青年的特点有:为人老实本分、会一门手艺、家族大(尤其是亲兄弟和堂兄弟多)、最好能单独有一套房子 。
这几年介绍时看重的特点变成:有房有车(房子是必需品 , 部分地区要求商品房 , 车目前还可有可无)、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彩礼(作为一种代际支持手段 , 基本返还给小家庭 , 是重要的生活启动金)、公婆年轻、兄弟越少越好、能说会道、能力较强(文化水平较高或可以自主创业) , 等等 。
黄丽芬|黄丽芬:为何越来越多老实人成“光棍”?
本文插图

影视截图:《杨德财征婚》

2017年在河南驻马店调研时 , 一位56岁的朱阿姨同笔者谈道:
“我们年轻的时候 , 基本都靠媒人 , 媒人各种推销 , 父母觉得可以了 , 再让我自己接触一下 。 其实也就是他来我家里 , 我们总共也没说几句话 , 我不反对就可以 。 从18岁基本确定 , 到21岁结婚 , 这中间我们持续接触了3年多 , 也算是谈恋爱吧 , 但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开放 , 真正相互了解是在结婚以后 。
3年多的时间里 , 我们总共才见面十几次 , 而且都是过年过节时见 , 他爸带着他给我家送礼 , 两家人一起吃顿饭 。 期间没有通电话 , 他出去打工 , 我们就写信 。 唯一一次单独见面 , 是拍结婚照的时候 。 拍完照他带我上饭店吃饭 , 我们第一次拉手也是那会儿 。 他用自行车载我回去 , 我第一次抱了他的腰 , 那就已经惊心动魄了 , 哪像现在的年轻人 , 天天呆一起 , 未婚先孕都成规律了 。 ”
可以发现 , 这么些年来女性择偶观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 , 从重视家族势力转向重视家庭经济实力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 人地关系紧张 , 农地剩余不多 , 农户之间分化并不大 。 也因为人多地少 , 对土地等生活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 , 农民对互助体系的依赖性较大 , 家族势力是保证自己不受欺负的主要渠道 。

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 ,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 , 在家庭经济中 , 农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 工商业收入比重上升 。 个体市场能力和市场机遇的差异最终带来农户间的经济分化 , 代际转移力度对于小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 , 说明代际转移力度越大 , 兄弟越少 , 说明横向家产竞争力量越少 , 最终保证纵向代际转移的强力度 。
第二 , 从重视家庭情况到家庭和个人情况并重 。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 , 现在女性择偶时除了看重男方家庭条件 , 如经济实力和父母年龄之外 , 对男方自身的考察也更加精细 , 不再是比较笼统的“老实本分”和“会门手艺” , 转变为对身高外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能力心态、当前状态和未来规划等全方位的综合评判 。
黄丽芬|黄丽芬:为何越来越多老实人成“光棍”?
本文插图

第三 , “老实人”在乡村婚恋市场不再受欢迎 , 甚至从个体优势转变为性格劣势 。
三四十年前老实本分是重要的个体优势 , 在婚配过程中 , 老实人最受欢迎 , “能说会道”通常被认为是“油嘴滑舌” 。 如今 , “老实本分”却一定程度上成了减分项 。
为什么“老实人”在婚恋市场中不受欢迎了?

从适婚男性个体来看 , 二三十年时间里 , “老实本分”从原来的优秀品质变成了性格劣势 , “老实人”的形象从原来的“踏实肯干、严肃认真、讲信用、有面子、不招惹是非、稳重顾家”等变成了现在的“跟不上时代、容易受骗、木讷呆板、小气穷酸、认死理、不会说话、土里土气、没有生活情趣……” 。
这是如何发生的?
这问题对应的首个疑问是 ,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老实人”是农村里最受欢迎的结婚对象?这与农村社会性质高度相关 , “老实本分”是保证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重要特质 。
首先 , 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 , 对创新的要求不高 , 劳动力密集投入和遵照经验是较高收成的保证 , 老实本分的性格比较适合农业生产 , 而“能说会道”对农业生产来说作用不大 。
黄丽芬|黄丽芬:为何越来越多老实人成“光棍”?
本文插图


其次 , 在熟人社会中 , 市场体系越不发达 , 农民对互助体系的依赖程度越高 , 除了日常帮忙外 , 还有民间借贷、仪式帮忙、帮工换工等 , 互助体系依靠“亏欠感”维系 , 而“亏欠感”的生产基础是社会信任 。 “老实人”的特点是不轻易打破社会规范 , 因而是社会结构稳定性的保证 。 换而言之 , 在农业社会中 , 老实的背后是较高的社会信任 , 能够保证家庭成功链接来自互助体系的社会资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