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地图导航也是基础设施,对品质当有更高要求

_原题为 地图导航也是基础设施 , 对品质当有更高要求
【导航|地图导航也是基础设施,对品质当有更高要求】日前 ,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官方微信公号发文建议自驾游客游览该景区时 , “不要使用高德地图导航” , 因为该导航的青城山景区定位错误 , 将前往青城前山游客导航至已封闭多年的区域 , 造成严重交通拥堵 , 给游客和景区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 涉事导航平台随后多次公开回应 , 除表示歉意外 , 还详细给出其对争议地段路线的修正过程 。
一个导航的事儿 , 还要三番五次地反复说明 , 甚至还没有完全说清楚 , 其实也是够奇葩的 。 据景区的说法 , 其多次与高德地图方面沟通但未得到反馈 , 而高德地图方面却矢口否认被“直接、正式”地联系 , 其相关负责人对景区“多次沟通”的部门、渠道亦不知情……难道是景区遇到了一个假的导航平台?还是说涉事导航平台内的机构设置已经叠床架屋到如此地步?高德地图内部接洽景区反馈的“有关部门”到底是谁 , 倒是成了一个让人熟悉的无解题 。
此前景区所言之导航错误的问题 , 看起来算是基本得到了解决 , 只是通过了一种事先张扬的方式 。 一家景区以机构之力向游客发布出行指引 , 客观上给特定导航平台造成了某种压力 , 进而促成相关问题快速解决 。 事实上 , 无论景区还是游客 , 都是作为地图导航平台的用户存在 ,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反馈 , 本应有更便利、更节约的渠道和途径(理论上也确实如此) , 但如果景区没有通过此番大张旗鼓的方式 , 相关难题是否依然无法高效化解?老实说 , 这次“喊话”本身并不便宜 , 其所消耗的公共舆论资源亦称得上可观 。 再比如 , 喊话的只是普通游客 , 导航平台究竟又会否有如此快速的回应和修正?
可以说 , 景区作为有一定话语权的特殊用户 , 其此番向导航“开炮” , 正是在为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导航“带到沟里”“带到房上”的普通用户代言 , 景区自身的公共属性为普通用户的反馈起到了扩音作用 。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就此发起的话题讨论页面 , 不少网友提及其被导航误导的经历 , 据此前南都报道 , 2018年4月 , 贵州贵阳一女子 , 被手机导航导上了别人家的房、被恶犬围困 , 需要报警求助 , 公众对类似个案并不陌生 。 当然可以说 , 现代社会人们对导航、气象等软件的过度依赖 , 也是一种明显缺乏基本生存技能的体现 , 但零散的用户反馈对于动辄下载量过亿的导航APP而言 , 是否具有足够的能量(甚至是音量)督促产品改进 , 同样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
作为数据领域的基础设施类产品 , 地图导航类软件因其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深入参与而具有某种公共性 , 因而对于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要求理当更高 。 相关市场目前由几家主要服务商占据 , 景区在对自家游客做出导航产品使用指引时 , 也算有其他产品可选 。 市场的竞争要让竞争主体明白 , 竭尽所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其赢得市场的唯一法门 , 在这一论说背景下 , 具体导航线路出现问题(而且是反复出现问题) , 导航服务供应商本应及时捕捉相关反馈 , 主动做出修正 , 而不应该是用户反过来多次沟通未果 , 甚至还找不到该负责的那个“有关部门” 。
在景区公开发声的文章后面 , 有大量游客现身吐槽 , 很难相信所有参与事后吐槽的游客 , 在“被带到沟里”的时段都不约而同地未向导航平台提供即时路况反馈 。 还是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嗓门大的用户 , 回应纠正效率也高一点 , 导航平台对所有用户反馈是否一视同仁 , 还是采取了什么三六九等的响应机制 , 或者有哪些行业营收的潜规则在起作用?
用户体验不佳 , 卸载或弃用便是理所当然 ,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法则 。 青城山景区此番公开向高德地图“开炮” , 也是在代表普通用户向一些新业态产品、服务喊话:大数据下的消费者个体或许微不足道 , 但企业对用户权利、使用体验是否充分尊重和及时反馈 , 一定会有来自市场的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