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优等生理论:谁的股价明年可以继续创新高?这15只股票可能性很大


作者:编程浪子
从R15存活率看优等生理论的有效性
今天在随手翻看一本高阁尘封的旧书时 , 偶然看到其中一张统计表 , 觉得很有意思 。 如下:
投资|优等生理论:谁的股价明年可以继续创新高?这15只股票可能性很大
本文插图

style="text-align: start">如上图 , 他统计了1955年以来 , 美国的各主要成长行业中的公司一直持续保持涨势的可能性 。 我们可以看到 , 从1955年到2003年 , 对于美国所有的行业 , 经过3年 , 一家公司还能继续保持涨势 , 也就是还能继续创新高的概率只有58% , 换句话说 , 三年之后 , 只有58%的公司能让其所有投资者都赚钱 。
经过5年 , 这样能让所有投资者赚钱的公司只剩下37% , 而经过10年则只剩下14% , 也意味着 , 我们投资10家公司保持不动 , 10年之后 , 其中9家公司将衰败 , 只有1家公司存活可以继续为我们赚钱 。
而经过15年 , 这个数字将变为7% , 20年后这个数字只剩下可怜的4% 。

而从1980年以来的数据 , 可能由于上市的公司增多 , 滥竽充数的比例也在升高 , 这个数字变得更惨了 , 从3年到20年不同周期 , 这个数字分别降低了7到2个百分点不等 , 10年这个数字降低为12% , 20年这个数字更是只剩下极其悲惨的2% , 也就是投资50家公司最后能保持20年长青的公司只有1家 。 如果选10家企业 , 只剩下0.2家 , 四舍五入等于0 , 也就是:渣都不剩 。
那么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 ,
如何在N年前通过选择就能找到这最后能存活的长青公司?
也就是如何提高我们组合中更多公司持续存活的可能性?这里就不得不再祭出我的老生常谈:优等生理论 。 而关于优等生理论 , 不得不再祭出我的最重要的一个应用 , 就是优等生的老A部队:R15 , 他们是优等生的典型代表 。 这里我根据前面的统计先给出一个存活率的定义:
【存活率】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在统计周期内持续存在最多三年内必创新高的情况 , 那么这家公司就被定义是存活的 。 存活率指这样的公司数量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占到市场总公司数的比例 。
按照此定义 , 换句话说 , 也就是一家存活的公司 , 任何持满三年的投资者是必定赚钱的 。 尽管可能不太严谨 , 但鉴于投资更多像一门模糊的艺术 , 七七八八差不多就行 , 我们姑且认为上述表格的数据就是这个存活率 。
我们就来看看R15的存活率 。
在10年前的2010年底我以R15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再辅以其他定性考量选出了13只未来的R15 , 创建了一个组合如下:
投资|优等生理论:谁的股价明年可以继续创新高?这15只股票可能性很大
本文插图

style="text-align: start">到今天还等4个月就整整10年了 , 我们可以看看他们这10年的表现以及存活情况 , 如下:
【投资|优等生理论:谁的股价明年可以继续创新高?这15只股票可能性很大】投资|优等生理论:谁的股价明年可以继续创新高?这15只股票可能性很大
本文插图

style="text-align: start">如上图 , 我们可以看到 , 这些公司广泛分布于酒类、能源、医药、银行、家电、汽车、食品、互联网等等各大行业 , 从行业分布已经有足够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 可以说已经很大程度降低了幸存者偏差 。

经过这10年 , 他们的总体的平均涨幅为426.30% , 年化收益18.74% , 也就是从最初按等权买入这个组合 , 坐等10年 , 中间完全不维护 , 在悠然游历于祖国大好河山之时 , 在悠闲阅读之中 , 资产可以躺翻5倍多 , 获得18.74%的复合年化收益 。 而同期从大陆到香港各大指数的总收益从10.21%到57.15%不等 , 年化收益仅仅1.01%~4.79% 。 先不考量存活率 , 仅仅从收益率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些优等生的卓越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