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1962年 解放军为什么胜得如此漂亮?看看这些英烈的事迹就明白了!( 四 )


印军|1962年 解放军为什么胜得如此漂亮?看看这些英烈的事迹就明白了!
文章图片

▲直到现在 , 印度军队和许多地区老百姓的关系也不怎么样
图为驻克什米尔的印军
将当地老百姓绑在军车上当"肉盾"
为肃清残余印军 , 扩大战果 , 我军第154团第1营 , 进驻普冬地区展开搜剿 。 在普冬村西南 , 坦加帕尼河南岸的小山沟里有两个牛棚 。 印军溃逃时 , 普冬村的群众有170余人为躲避战火而逃到此处 。
11月23日18时 , 印军30余人从坦加帕尼河上游小桥过河 , 进入该地抢粮(先到3人) , 当地群众被抢之后便向我军2连报告 , 要求我军赶往救援 。
印军|1962年 解放军为什么胜得如此漂亮?看看这些英烈的事迹就明白了!
文章图片

▲尼赫鲁慰问印军 , 1962年时
印度军队始终面临后勤不足的困难
很多印军士兵只有60发子弹可用
2连当即决定前往围歼 , 在对印度军队形成包围之后 , 2连发现 , 被围困的印军距群众很近 , 有的还混在了一起 。 为了全歼印军和不误伤群众 , 2连决定首先救出群众 , 再行攻歼印军 。 为此 , 2连令第4、第6班在正面以火力吸引印军 , 但不出击;令藏族战士"呷郎"到群众中去喊话 , 动员群众离开印军 。
呷郎第一次在火力掩护下 , 冲到印军和群众混在一起的人群中 , 经过喊话和动员 , 带出30余名群众;第二次 , 在第9班的配合下 , 呷郎又带出几十名群众;第三次呷郎则将剩余群众全部救出 。
在成功将群众带出危险地带后 , 2连即缩小包围圈 , 发起冲击 , 至21时战斗结束 , 共歼印军34人(毙26、俘8) , 缴获步枪、冲锋枪17支、90火箭筒一具 。 救出群众150余人 , 第2连和群众均无伤亡 , 取得了军政双胜 。
印军|1962年 解放军为什么胜得如此漂亮?看看这些英烈的事迹就明白了!
文章图片

▲讲真 , 如果这不是正规军史的记录
恐怕会被人认为是写小说的"吹牛X"
经此一战 , 普冬村的村民对解放军十分感激 , 为表达谢意 , 他们前后5次为我军送来情报 , 借助群众的情报 , 我军2连又搜歼印军50余人 。 战后 , 藏族战士呷郎因"三进三出救群众"的突出事迹 , 被荣记一等功 。
普冬村战斗和英雄呷郎 , 只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和群众良好关系的一个缩影 , 我军和印军面临的都是一样的重山峻岭 , 密林峡谷 , 可为什么偏偏我军总是能够找到小路 , 飞兵穿插到印军身后呢?普冬村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 注重军民关系的军队 , 自然会知道山间小路怎么走 。
印军|1962年 解放军为什么胜得如此漂亮?看看这些英烈的事迹就明白了!
文章图片

▲没有当地群众指路 , 我军是不可能完成
上百公里的迂回的
5
全员英雄的阳廷安班
最后 , 我们用一个英雄战斗集体的故事来作本文的结尾 , 这个英雄集体就是"杨廷安班" , 杨廷安班是在"卡龙攻坚战斗"中涌现出来的 , "卡龙"是位于克节朗河南岸的一块林间牧场 。 驻有印军"拉加普待联队第2营"的指挥中心及其第4连(加强81迫击炮4门 , 重机枪2挺)共140余人 , 为了防御我军的进攻 , 卡龙之敌一共修筑了大小地堡64座 。
奉命攻击卡龙的是我军第155团第1营 , 按照原定部署 , 1营计划先集中兵力在炮兵掩护下先打卡龙 , 尔后向扯冬、绒不丢方向发展进攻 。
但是在实际作战的过程当中 , 1营3连因草深林密 , 地形复杂 , 视界不良提前穿插到了扯冬(卡龙 , 扯冬、绒不丢三个印军据点相距较近) , 3连也因此直接与扯冬之敌爆发了战斗 , 扯冬战斗爆发之后 , 扯冬以南200多米的"绒不丢"据点里的印军居高临下向第3连射击 。 1营指挥员为保障3连攻击扯冬 , 遂令营预备队1连阻击"绒不丢"之印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