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bookshop|Fatasieren:景田北|1200写作计划·入围作品11( 二 )


这噪音淹没了城市的声音 , 这噪音淹没了我的过去 , 这噪音淹没了你 , 这噪音… …”
2
我狠狠关上窗 , 把那恼人的施工声关在了外面 。 然后 , 再一次 , 我回到了书桌前 , 望着黑洞洞的键盘发呆 , 试图重拾自己被打断的思绪 。
“在许多年以后 , 我再一次回到了这条街道——……”如果我要写一篇自传的话 , 我会以这句话作为开始 。 可是 , 在这之后呢?我到底该写些什么呢?咳 , 具体点说 , 我该写哪条街呢?众所周知的是 , 对于一个该死的老流亡知识分子而言 , 最大的问题是他实在在太多街道中安过身了 , 你根本不可能记得它们的名字 。 再说了 , 说到底它们也只是街道罢了 。 可是你的生活呢?我的生活就是天天龟缩在离地面远远的房间里 , 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 , 一次次回到书桌前 , 面对键盘冥思苦想 , 然后“开始看我的句子 , 把它们颠过来 , 倒过去”——然后再一次地 , 被那逃不掉的操蛋施工声打断 。
因此 , 当我的学生带着一种近乎那些一点中文都不会多少有点儿疯癫的清教传教士或挨家挨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员(在我还在故乡的年岁里 , 这些仁慈的、智慧的、恩威并重的天使们时常在晚饭时间闯进家来试图温暖我那颗聪明但却“顽冥不化”的心 , 令人扼腕的是我这儿没有晚饭——我们一天只吃两顿 , 一顿中午12点一顿晚上12点——而我也没他们预想的那么聪明 , 我于是被迫成为可悲的异端远走他乡)的狂热试图说服(实际上 , 是胁迫)我写本关于我往日生活(尤其是流亡时期)的自传 , 因为“尽管您那些漂亮精巧的虚构故事是很好的 , 但是人们更需要却是那真正的、关于您有血有肉的生活的故事 。 人们需要的是直面从你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厚重感 , 是——正如您在《马蒙的围墙》中所说——‘从书桌走向街道’” 。
他这个孩子其实挺好的 , 呃 , 我的意思是 , 他是个有着充沛的良知的人——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中任何时期都是难能可贵的 。 而且我很欣赏他在毕业设计中将《尤利西斯》的文本与乔伊斯的生平完全对应起来的失败尝试 , 这种略微有点儿愚蠢的固执时常让我想到青年时期的自己 。 但是不得不说 , 我觉得自传这件事无论怎么说也有些离谱了 , 理由有以下四点:
1.那句书桌与街道等云云可能是那本书中唯一一句不是我自己的写的话 , 我是从一个忘了名字的日本作家那里看到这句话的 , 而其源头也许是来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位百科全书派哲学家 , 但我也不太清楚;
2.“时代”一词着实有点儿太伟大了 , 我不认为我能跟它扯上什么关系 , 更别说“体现”它了 。 就像我的祖国那里驱逐我而这里也只是勉强容忍我一般 , 这个时代显然也不是很愿意把我列上它或它认可的其他时代的花名册 , 也许以后会有某个时代愿意把我拉进他们的圈子 , 但是显然那些事儿也和我无关了 。 所以去他妈的吧——至少在我自己的这件屋子里 , 我拒绝听到这种令人寒颤的陈词滥调;
3.就像我无数次申明的那样:我并不认为我所写的是小说或者说虚构故事 , 我想要的既不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假故事或者一个非常诚实的假故事 , 我想要的是在我的文字中塑造一个无论是世界还是人的思想可以短暂地从种种价值判断中逸离出来的地方——因此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叙事(Recite) 。 如果他在我的《现代法国文论》课程中稍微多清醒十来分钟 , 或者更为细致地读一读那本《关于布朗肖的三次讲座》的话 , 他应该会明白我再说什么的 。
4.最后 , 也是最重要的是 , 关于我的生活 , 我又能说什么呢?面对事实吧 , 我不是索尔-贝娄笔下的塞勒姆 , 那个在疯人院里荒野求生的老耶稣 , 而是菲利普-罗斯笔下的洛诺夫 。 我的所有生活就是像个厨子在他的灶台前一样在书桌前把一个句子颠过来翻过去(除此之外就是那糟糕的施工声 , 是否我该写一篇礼赞记述这伟大的噪音之神?) , 没什么比这种生活更乏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