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精选|复旦大学芮明杰:“双循环”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新方向

晨报精选|复旦大学芮明杰:“双循环”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新方向
文章图片
芮明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系主任、教授
“双循环”之下 ,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 更应与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与服务业发展联动合作 , 实现大区域产业体系与创新体系向“科技+制造+服务”发展 。
“双循环”这一重要的战略选择 , 核心是扬长补短 , 科技创新驱动 , 这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赋予了新要求、新任务 , 明确了三省一市需要重点通过交流合作、拓展一体化探索的重点领域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 长三角地区如何进一步开放 , 如何进一步与全球、全国、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新的分工合作 , 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 这是整个区域在新时代的新任务与新挑战 , 任重而道远 。
扬长补短、合作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在目前全球竞争背景下 , 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首先是扬长补短 , 把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短板尽快补起来;其次是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 , 更新现有产业体系 。
对长三角区域而言 , 关键是抓好本区域主导产业更替 , 培育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发挥它们的创新引领功能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源动力 , 能推动区域内产业走向高端 ,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
具体来看 , 要整体协作开发高新技术领域 , 建设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并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 , 改变目前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链短板难以补齐等不合理现象 。
长三角需要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 , 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 , 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 。
具体而言 , 既要把区域内产业转移项目、设备、扩散产品与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 , 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 使产业转移得到人才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又要让转移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经常化 , 通过对若干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置换”“新技术迭代” ,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增强发展后劲;此外 , 还要把第一、二、三产业的转移与升级结合起来 , 促进长三角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
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综合开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 在我看来 ,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要继续加强 , 走可持续发展之道 。
通过客观剖析区域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形成长三角区域生态体系发展的总体原则 。 同时 , 结合各地实际 , 探索出适合大系统的生态子系统建设方案 , 尤其是水生态建设 。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生态经济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 。 一方面 , 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保护自然资源及环境 , 打造绿色长三角;另一方面 , 可以将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 构造“长三角旅游体系” 。
优化公平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
打破市场分割 , 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 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之一 。
内需的扩大与构建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 建立和完善市场网络体系密切相关 。 以市场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内乃至区域外之间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畅通流动 , 带动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与旅游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 ,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
各地政府要在制定公平竞争等政策、制度方面深度对接 , 共同打造共生共赢的市场管理生态和公共管理生态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上新台阶
“双循环”之下 ,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 更应与江苏、浙江、安徽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服务业发展联动合作 , 实现大区域产业体系与创新体系向“科技+制造+服务”发展 。
上海在提升自身产业链价值链定位的同时 , 要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 , 形成核心竞争力 。 基于自身的制造业基础 , 以及人才、技术、金融、环境等优势 , 上海需要通过开放创新 , 发挥科创中心功能 ,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 并向“科技+制造+服务”转型 , 从而成为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者、引领长三角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者 。
此外 , 上海要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 最重要的就是与各省市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扬长补短、整体提升 , 提高产业链的治理能力 。
【来源:文汇】
【晨报精选|复旦大学芮明杰:“双循环”指明长三角一体化新方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