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15岁女孩残忍弑母132天,中国式父母的遮羞布,终于被揭开了( 二 )


她给了女儿最好的一切 , 唯独看不见女儿真正的需求 。
瑶瑶曾对母亲说 , “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 , 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 , 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 , 你让我不快乐 。 ”
正是这种“不快乐” , 使瑶瑶从天使变成了恶魔 。
有人说 , “为你好”三个字 , 是无数孩子心中的恐怖童谣 。
类似一种条件反射:
一听到《小白船》 , 脑海中就浮现张东升推岳父岳母下悬崖的场景 。
一听到“为你好” , 想到的则是对父母的愧疚 。
一听到“我为你付出这么多” , 想到的是对父母亏欠 。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答: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其中一位答主说起一个小故事 。
有一次 , 他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到肯德基 。
买完儿童套餐 , 他对孩子说 , “你吃这一顿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 ”
何其可悲 , 当爱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实物 。 付出就成了一种勒索 , 一种道德资本的累积 。
李雪曾经说过一段话:
“活在充满付出感的道德资本中的人 , 其实并不爱对方 。
也就是说 , 如果父母一辈子陶醉于为孩子付出一切的道德感中 , 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爱过孩子 。
真正有爱的关系里没有或很少有付出感 。 ”
于是 , 喜悦荡然无存 , 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坦然接受的压抑 。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 内心永远是匮乏的 。
他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愧疚感:“我欠父母的实在太多 。 ”
以后他会成为一个“孝子” 。
更确切的叫法是“还债人” 。
像哪吒“削骨还父 , 削肉还母”似的 , 他会一点点把亏欠父母的一一归还 。
但其中爱的成分很少 , 更多的是例行公事 。
在父母不断强调自己的付出后 , 孩子会越来越“懂事” , 自觉隐藏起自己的情绪 。
但怨恨却在悄悄地积累 。
甚至连本人都难以察觉 。
《为何家会伤人》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
文文一路顺从着父母的安排 , 从幼儿园 , 到重点小学 , 再到名牌大学 , 从未行差踏错 。
大学毕业后 , 她又在父母的要求下 , 进了一家欧资企业 , 前途一片光明 。
后来 , 父母又给她张罗婚姻大事 , 不断给她介绍男朋友 。
但这一次 , 文文并没有接受父母的安排 。
她觉得对方的条件都很好 , 但她一个都不喜欢 。
这让一向“所向披靡”的母亲 , 几次哭了出来 。
看到母亲在哭泣 , 她又马上想到 , “妈妈对我这么好 , 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这不是文文的真实想法 。
当咨询师引导着她去掉那句“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 , 她瞬间情绪失控 , 哭着说:
“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自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 , 你们让我窒息 , 你们让我窒息!”
文文父母对她的爱 , 并不是她的需要 , 而是父母的需要 。
他们需要用爱来控制文文 , 使她变得更加容易“管理” 。
可是 ,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 。 溺爱才是管制、包办、批评 。 ”
他们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感受 。
有的 , 只是满足自己的私心 。
我曾看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心理实验 。
节目组找到一些志愿者 。
他们都是父母和孩子 。
接着 , 节目组让父母和孩子给对方打分 。
结果出人意料 。
父母一方呢 , 先是带着嫌弃 , 历数了孩子的种种缺点 。
最后的分数在5-8分之间 。
而孩子一方呢 , 清一色地张开双手 , 一脸兴奋地说:10分!
原来 , 对孩子来说 , 父母的某些不完美 , 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
反观父母 , 就非常“小家子气”了 , 他们对孩子的缺点没有足够的耐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