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什么被删了?专家:你看最后说了什么( 二 )


第四段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此处直译过来的意思是 , 这与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吗?也正是这最后一段被删减了 。 那么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何不妥之处呢?
典故中的典故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 , 是一个典故成语 。 梁惠王有一个厨师名叫丁 , 其宰牛技术不同常人 , 宰牛之时厨师的手 , 肩膀 , 脚 , 膝盖这几处会碰到牛 , 牛身上与之相碰之处虽会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 , 但刀子刺进去的声音更大 , 且符合音律悦耳动听 。 梁惠王得知此事后大为高兴 , 派人将丁请来问话 , 你的手艺怎么如此的高明 , 丁只是谦虚的回复 , 我探究的是事物本身的规律 , 而不是受限于杀牛这件事 。 刚开始杀牛的时候我的手艺非常糟糕 , 但三年后 , 十年后 , 很多年后 , 我的技术就日益进步 , 我也慢慢了解牛的骨骼构造 , 宰牛便不再是一件十分费力之事 。 梁惠王听后大赞其话为养生之道 。 从此以后 , 这个成语便用来比喻事情经过反复的实践 , 掌握事物的归路后 , 做同样的事情就能得心应手 。
轮扁斫轮出自《庄子·天道》 , 同样为一则典故 。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的时候 , 轮扁在堂外制作车轮 , 见其读书专注便放下工具走进来 , 并问道“主公是在读哪些书?”答是圣人的书 , 便又问圣人还活着吗?答已死去 , 轮扁便说 , 您所读之书只是圣人舍弃的糟粕而已 , 齐桓公听了些许气愤 , 说你这个做轮子的一介草莽之父怎可议论我读书之事 , 如果你不说出我读书是圣人糟粕的原因 , 便会判罪于你 。 轮扁答道 , 我只是从我做轮子的事情中学到的 , 做轮子的技术要从实践中慢慢掌握 , 我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 那么如我一样 , 掌握的最精华的部分不可言传 , 那您所读书籍也不过是前人舍弃的糟粕而已 。 现常比喻做事情要结合实践 , 精湛的手艺是熟能生巧之功 。
这两篇小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 都向世人表达熟能生巧的含义 , 技术也许第一次操练的非常糟糕 , 但十次 , 一百次 , 无数次后必定得心应手 。 也因为这两个典故表达的中心思想 , 与教育工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不符 , 于是被删除 。
《卖油翁》若去除最后一段 , 前文主题可理解为做人要谦虚 , 做事要勤练踏实 , 这点与“只要工夫深 , 铁杵磨成针”传达含义相同 , 可教导学生 。 读书要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 , 持之以恒的努力后 , 会有丰厚的奖励 。 但若加上最后一句 , 主题含义变为同一件事要做许多遍才能得心应手 , 且两个典故的主人公非才识渊博的读书人 , 乃技艺精巧的工匠 , 某种意义上解读 , 也许会引发“读书无用论”的社会舆论 。 教育课本全国印发多册 , 其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识 , 而且也影响孩子三观的塑造 , 意义深远 , 不得不严格筛选 。
结语中国当代与古代优秀的作品实在是太多 , 未被选入教材中的作品并不能说明它不够好 , 只是并不适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教材 。 但现下的中国教材也存在诸多问题 , 为了解决学生负担 , 教育局删除某些经典古文 , 可因此 , 学生接触古文的机会更为稀少 , 引发蝴蝶效应 。 学生不认识足够多的古汉字 , 对古代的文学家或诗人的了解也会越发减少 , 对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更不会主动了解 。 还有教材的旧版使用年份过久 , 随着时间的更迭 , 现代有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诞生 , 可一本教材是要印刷很多年 , 使用很久 , 而新内容的审批过于复杂繁琐 , 所以当下优秀的作品 , 无法有机会融入孩子的教材之中 。 虽教材存在些许不足 , 但其每一篇内容都包含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