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一个时代结束!李小加将提前卸任!执掌港交所10年间披荆斩棘( 三 )


2017年 , 南下资金的“买买买”造就了港股史无前例的大牛市 , 这一年许多港股在南下资金的推动下 , 创历史新高 , 股价涨幅数以倍计 。 2018与2019年 , 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股票指数将A股纳入选股范围 , 导致大量被动基金(ETF)借道陆股通增持A股 , 到目前 , 外资已经成为A股投资者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最新数据显示 , 自开通以来港股通南向资金合计达15289.39亿港元 , 单日买卖成交最高达464亿港元 , 内地亦透过沪深港通累计吸引人民币10872.18亿元外资 , 互联互通机制刺激了两地市场的交投活跃 。
“沪港通的创新型模式可以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先在自己‘家门口’实现 。 ”李小加此前在接受采访人员专访时说 。 对于有市场人士把“互联互通”称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神来之笔” , 李小加虽笑称“自己应该去申请专利” , 但仍坚称:“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才是大英雄 , 因为两地监管合作、执法互助才是沪深港通得以成功的保障 。 ”

除此之外 , 2017年7月3日正式推出债券通 , 自推出以来不论在成交量、外资持有量及登记投资者数目方面均有大幅增长 。 中报显示 , 2020年上半年 , 债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额高达人民币199亿元 , 创下自开通以来半年度新高 , 是2019年上半年的三倍 , 2020年5月份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更创出人民币260亿元的单月新高 。
时代倒逼改革
在为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注入了内地元素后 , 李小加没有停下改革的步伐 , 开始了对港股上市公司结构的改革 。
2012年6月 , 以2B业务为主体的上市公司“阿里巴巴”从港交所退市 , 谋求集团整体IPO 。 然而却因为“同股不同权”问题 , 2014年9月 , 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 , 港交所与之失之交臂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时正处中国互联网红利期 ,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 , 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质:一方面要资金就不得不稀释股权 , 但另一方面又要牢牢把握控制权 , 资本们只要投资回报 , 不寻求控制企业 , 于是二者一拍即合 , 大量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出现 , 并前仆后继去美国上市 。

满怀遗憾的李小加力排众议 , 在其后的几年锲而不舍的发起了两轮港股IPO改革尝试 , 最终在2018年4月30日 , 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 , 同股不同权(WVR)架构公司和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被允许在港股上市 。
而新规则几乎是精准瞄准中资互联网新贵 , “同股不同权”必须是“经营成功”的“创新产业公司”——市值底线是400亿港元;或者放宽至100亿港元 , 但必须年利润大于10亿港元 。 新规还增加《合资格发行人第二上市》章节 , “为大中华地区申请人赴港作第二上市提供便利” 。 随后 , 大量同股不同权与生物医药公司如过江之卿 , 纷纷登录港股 。
2018年7月9日 , 小米集团成为港股第一家双重股权架构上市公司 , 9月20日美团点评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家 。 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康希诺生物等生物医药龙头公司的抢滩则皱了港股这一池沉闷的湖水 。
2019年11月26日 , 阿里巴巴风光回归港股 , 2020年6月 , 网易、京东回归港交所 , 蚂蚁金服赴港上市传闻最终成真 , 显而易见 , 互联网巨头已成为今天港交所的主角 。 传闻准备回港上市或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还有百度、携程、拼多多等 。 如果这一波科技公司都回来了 , 那么港交所有望成为真正的中国版纳斯达克 。

李小加在日志中如此写道:幸运的是 , 这四年中 , 新科技和新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浪潮……虽然我们错过了一两个大的IPO , 但是大家开始认真的思考香港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 如何巩固自己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李小加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随着中概股的进一步回归 , 我们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 你们所看到的市场传闻最后都会来港上市 , 他们来港发行只是时间问题 , 现在已经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