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 |开启体育题材新篇章,细数《夺冠》两个创新和五个感动点
陈可辛导演的《夺冠》9月25日上映以来 , 收获了优异的口碑和票房 , 多数观众带着期待进场 , 红着眼睛出来 , 原本寄希望于电影能够展现女排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 , 以及奥运夺冠带来的热血沸腾和民族自豪感 , 结果看完发现电影远超预期 , 带给观众的是不少惊喜和感动 。
本文插图
【夺冠 |开启体育题材新篇章,细数《夺冠》两个创新和五个感动点】体育题材难拍 , 《夺冠》更难 。
第一个困难是剧本 。 《夺冠》的核心是展现女排40年来为国争光的光辉历程 , 所以球员的成长、更迭、时代的变化都要尽量还原 , 真实的人物和赛事其实对剧本创作是一种束缚 , 一板一眼的拍摄就会变成缺少戏剧性的纪录片 , 但选择影院上映 , 电影就需要营造戏剧性 , 带给观众振奋和感动 , 这才是对观众负责任 。
本文插图
所以 , 陈可辛和编剧团队仿佛踩钢丝 , 小心的保持两边的平衡 , 并最终做到了两者兼顾 , 既做到了在银幕上展现女排40年来的拼搏过程 , 也有适度的戏剧化设定 , 输出令人难忘的燃点和泪点 。
本文插图
第二个困难是选演员 。 陈可辛在采访中透露过 , 为了真实邀请了现役女排运动员 , 重现2016年奥运会的中巴大战 , 但老一代女排运动员只能找演员饰演 。 陈可辛先找了身材高的模特训练 , 结果发现根本没法用 , 于是只能花一年多的时间从全国几千名排球运动员中选拔 , 所以电影中新老球员都打的非常专业 。
本文插图
面对诸多困难 , 陈可辛还实现了两个创新 。 第一个 , 就如他不考虑时间、不顾成本的选拔老一代球员一样 , 陈可辛用最认真、最严谨的态度去完成电影拍摄 。
本文插图
电影前半段聚焦的是老一代女排训练和比赛 , 调色上和现代部分做成差异化、符合年代感的置景、道具 , 自己帮助演员有合适的着装和气质 , 其实都是美术部门和后期部门的基本功 , 这些《夺冠》足够出色但没必要细说 。 陈可辛的创新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还原 。
本文插图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漳州训练基地 , 由于时间关系 , 剧组没有办法去漳州实拍 , 于是陈可辛努力复刻 。
其实电影中看到的场馆是1976年中国女排重组之后翻新的 , 在这之前训练场地用的其实是黄土、石灰和煤渣 。
本文插图
1976年女排重组之后终于有了真正的地板 , 但是条件也好不到哪去 , 观众看到的破旧的地板、女排队员手上的竹刺、斑驳的墙壁 , 其实都是考证过的 , 并且地板是费尽周折从真实的训练场馆直接搬运过去的 。 这样1:1的复刻 , 在此之前没有体育题材的电影做到过 。
本文插图
第二个创新是技术层面 。 《夺冠》的摄影很重要也很困难 , 它和一般的电影不同 , 在赛场上 , 球员和排球一直在高速运动 , 拍摄难度很大 。 电影一方面采用48帧高帧率拍摄了整部电影 , 部分镜头HI甚至用了96帧的高帧率 。 抛开有好莱坞撑腰的李安 , 极少有导演愿意尝试高帧率 , 因为这会改变传统电影后期制作流程 , 现场的数据存储、后期剪辑、调色的成本都要成倍增加 。 陈可辛用高帧率让比赛部分画面更清晰 , 有临场感 。 另外 , 电影还用到了飞猫 , 拍摄特殊镜头 , 飞猫主要用于大型晚会和体育赛事上 , 看过电影就会发现 , 传统摄影机和飞猫机位穿插 , 《夺冠》训练和比赛的戏份镜头一点也不单调 。
推荐阅读
- 全视角|《夺冠》郎平爱徒惠若琪左肩7根钢钉哭着坚持:可能打不到奥运
- 观众|让观众成为“剧中人”!央视《大幕开启》,带来别样戏剧观看体验
- 中|《将军家的小娘子》开播 锦绣夫妇开启甜蜜爱情追逐
-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国庆档票房夺冠,全靠这些!
- 王源|TFBOYS又将开启三缺一活动,王源千玺同时参加华鼎奖,但这次是对手
- 约爱豆|王一博一句高手太讽刺,谈体育涨粉20万世界冠军点赞,队友引爆哭
- 电影|《夺冠》“全素人”出演的真相,内藏玄机,这才让人震撼!
- 放飞自我|王一博比赛意外摔车后爆发冲突!找车手理论险动手 发声斥对方没体育精神
- 比赛|王一博摩托车比赛摔车竟然遭到欢呼?体育精神去哪里了?
- 夺冠|电影隐藏太深?了解这3个历史彩蛋,或许你才能看懂《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