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金融街的金融机构上班是一种啥体验( 二 )


每天看着手里的文件动不动就几十个亿的,和券商精英,国家智库,行业专家一起开会,确实会让人有膨胀的错觉,所以时刻提醒自己找好定位,本本分分不忘初心,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喜欢的。无论自己身处位置高低都保持谦卑,用年轻来兑换对未来的野心
坐在一年十几万租金的工位上,年薪刚比工位租金多一点,这样的情况有,但有的人在网上评价“心酸”,“不如外表光鲜”,说实话我对这种“同情”的言论真的嗤之以鼻,唯工资论英雄,这种眼光还是有局限的。我觉得你在这收获的资历远比挣到得工资有价值。比如我们单位的很多同事都是放弃了很高薪的工作来到这里,工资可能比之前还要略低,但在这里接触的平台和办过的事会大大扩充自己的含金量,未来到新的单位去就是厚积薄发,当然,不同单位的情况不同。
我觉得“金融民工”其实只是发自于金融从业者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调侃,不然人家能力在那摆着,您真以为他是“民工”?
■网友的回复
每每穿梭于各家银行、券商的写字楼间,和身着西装革履的大哥、高跟短裙的大姐擦身而过,手里攥着刚刚搞定的几十个亿的业务时,确有一丝丝梦幻的感觉。直到接起客户言辞激烈、提出不切实际却又无法回绝的要求的电话时,直到换下衬衫换上球鞋排几十米的长队挤地铁回家时,直到看见一波波前来上市新三板敲钟的大叔大婶鲤鱼跳龙门时,才发现金融街的一切都不是我的,但周而复始的生活却是自己实实在在的过。简而言之我还在纠结一天100块的停车费能不能便宜点的时候别人开着法拉利住威斯汀是不会让我觉得高大上的。
■网友的回复
英蓝国际搬砖狗来答一题。
高盛,摩根大通小哥哥们的颜值很高,即便在大热天,他们也都会穿正装。
公司隔壁的黑石和淡马锡总是常年开着门,但是看不到员工。
负一层的食堂必须要英蓝特制饭卡,里面又贵又难吃,早上我会在里面买煎饼果子吃。
英蓝的卫生间会香的让人受不了,每十分钟都有大爷进去刷厕所,把厕所刷的一成不染。
对了,英蓝的保安小哥哥们都很帅。
■网友的回复
在英蓝上班,很早之前作为“那个有星巴克的楼”而出名,小伙伴还会专门拐过来买咖啡,后来亚投行也开了人流少了一点。首先吃饭很困难。中午11:30之前如果不到店,附近几乎没有能直接坐的饭店,都要等位。楼下食堂大锅菜的水平,人均三五十的价格,刮风下雨还要排队,好在金鼎轩开了之后有所改善。晚饭基本靠外卖,但外卖还不让送进楼,要裹着大衣去风里取。交通:相比很多其他线路,二号线不算拥挤,但阜成门地铁在高峰期安检一定排队。下班之后赶火车飞机的都要一路道歉插队。后来小伙伴们都练就了一个手包装所有东西的技能,争取不安检。住:公司附近的房子要么很老很破要么很贵,听说地铁站旁边的两室已经上万。只能租在几站地之外,当然也是老房子。买了房的同事们买在了各种地方,主要还是考虑学区。服装倒是很随意。穿得光鲜亮丽的也有,舒适居家的也有。只要不见客户,公司其实也不管穿着打扮。不过楼里经常能见到小黑裙的姑娘们挎着几万的包。以前滴滴还是抢单的时候,11点之前很难打车,12点之后几乎秒抢。现在派单好了很多。英蓝有个中庭,直通楼顶,非常高大上。时不时举办音乐会,有的时候会用黑塑料布把楼上的办公室都遮住,大概怕我们这些加班狗的灯光影响楼下人的心情。不遮的时候可以开门听一耳朵。整体的体验,就是大家都在努力的过好自己的日子,在现有的资源里活得舒坦一点。另外金融业的流动非常高,要习惯人来人往,习惯分别和重逢,关注好自己的生活。
■网友的回复
2013年冬天,俺坐在吉野家一边看《金融民工》系列一边吃双拼饭,有种“当虚拟遇上现实”的感觉。
直到后来听说了什么是AR。。。
如果你在国企,体验应该会不同。记得有一次下午去工行送材料,进门正赶上做操时间。我第一次见大家站在楼道里做广播体操,虽然很想加入,但还是忍住了。


推荐阅读